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祖明远 摄影 郝飞

在前往粤港澳大湾区采访前,陈鸿宇是预定的采访专家之一。他是广东省政府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主席团副主席、广东省委党校教授,持续关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和建设,也是一些创新探索的参与和见证者。但不巧的是,记者在珠三角城市群采访时,陈鸿宇恰巧在粤西调研。

在结束粤港澳大湾区的采访前,四川日报全媒体特别报道组终于找到机会,通过网络对陈鸿宇教授进行了专访。对于粤港澳大湾区与成渝双城经济圈的互动,他有一个大胆的预测。

01

未来的开放不一定依赖海运

成渝与大湾区将有更积极的互动

记者:粤港澳、长三角和京津冀都属于临海地区,而作为内陆地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过程中,在开放合作方面,不具备地理优势,要如何通过政策来弥补呢?

陈鸿宇:最近广州一个研究院做了研究,谈的是沿海地区的开放优势,提出一个观点:要构建更高层次、更高目标、更高水平的开放格局,要求开放的方向是全方位的,手段是全面的,多种方式的,并不一定是要靠海才能开放

这对已有的观点是一个创新。

因为,全世界经济发展都有一个临海的趋势,全世界70%左右的城市、工业带都是靠海的,往往在海岸线100公里以内,因为海运的效果比较好。

但内地不临海,则具备了其他优势,特别是成渝地区,靠近丝绸之路经济带,向西南、西北、中部运输距离较近。过去海运相比陆运优势比较大,但现在成渝向西,有中欧班列可以到欧洲,向西南可以到东盟,向东南可以到粤港澳大湾区,向东是长江经济带,可以到华东地区。

而广东要利用中欧班列,还要经过成渝地区。

因此,未来开放采取的方式,不一定要局限于海运。通过铁路、高速公路网,成渝地区可以更好地和国际市场连接起来,同时,沿海经济带的外向型经济也在转型,需要寻找和内的紧密联系起来的枢纽,而成渝正是粤港澳大湾区在西南最大的枢纽,形成内循环为主,内外循环相辅助的大格局。

02

人才是流动的

各地不能将人才禁锢在本地

记者:让人才愿意来,来了留得住,需要哪些条件?粤港澳大湾区部分地区生活成本不断上升,对部分人才和产业产生“挤出效应”,这是否意味着周边地区,乃至成渝地区都获得承接的机会?

陈鸿宇:首先,以粤港澳大湾区的经验来看,香港、广州和深圳都有挤出效应,特别是到了以服务业为主导的阶段,这种挤出效应更明显。最近的案例就是华为将终端总部从深圳搬到东莞松山湖、比亚迪搬到河源和汕尾。

但产业的挤出,不等于人才的挤出,这两个有关系,但又不完全融合。

因为人才也分为多种,有产业结构升级相适应的人才,深圳在做高科技研发,还要吸引一部分人才,需要管理人才、工程师等技术型人才。同时,深圳还在吸引大量大学毕业生到深圳。

由于生活成本的提升,部分人才会离开,到佛山、东莞。深圳的产业在转型升级,部分产业会转移,这部分劳动力就会被挤出。

但这种挤出,有些是积极的。一个湖南小伙子在深圳的一家企业做到车间主任,回到家乡被选为村主任,采取工业化的思路发展现代农业,他对村里每一块土地都进行了物理、化学方面的分析,想出要种什么才能更好利用土地资源,这就是一种外溢。

同样的道理,东莞一家鞋厂不景气,很多四川工人就回到老家,在郫都区建立了几十家鞋厂,因为这些人在工厂多年,熟悉制鞋的工序、技术,市场也选择西南和西北,经营得也很有起色。

因此,要用更开放的观念来看待人才,人才的外溢,要么跟着产业走,要么是带着产业来。

还有一种观点是错误的。各地都在出台人才政策,所谓的“抢人”大战,但人才本身是靠他的大脑技能,不是说在某地就是某地的人才。因此要出台政策,想办法让人才流动起来,而不是想办法将人才禁锢起来,这样的思维是不正确的。

03

500强企业的背后

站着一批供应链伙伴

记者:近日,财富中文网发布了2020年的《财富》中国500强排行榜。粤港澳大湾区有98家企业入围,占比为19.6%,其中,来自深圳、香港的企业数量依然是最多的,均有34家。紧接着是广州17家、佛山6家、珠海3家,东莞、惠州、江门、中山各1家。请问,要如何看待区域内的发展不平衡现象?面向未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能从中吸取哪些经验?

陈鸿宇:根据发展规律,最早的城市化是从城区开始的,发展到了边际成本递减的时刻,就会产生外溢。这是一个核心区不断变大、增强的过程,也是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过程。珠三角地区就是这样,香港资源外溢到了哪里,哪里就能迅速发展。

这个过程中我总结出了八个字的经验——多核,大的经济区肯定是多核,珠三角是三核或者四核,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包括上海、杭州和苏州;多圈,一般会形成多个城市群、多个产业圈;叠合,经济上、政治上、区位地理上,彼此间相互交叠融合;共生,是为了达到共同发展的目标。

因此,到了都市圈的阶段,要评价发展质量,要看各个产业、空间新生的耦合关系最大的整合效应,而不是看某一个区域、某一个产业的情况。

在这个基础上,我坚决反对城市之间竞争的说法,城市间不存在竞争关系,只有协调发展关系,在区域间更多提倡合作。前一段时间,深圳GDP超过广州,很多专家在研究这个问题,而广州经济增速超过深圳,又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以电器制造业为例,格力和美的做的很成功,不是其总部所在处的功劳,而是和整个粤港澳大湾区有关,因为其配套、合作的产业分布广泛,无数的中小企业合作实现的效果。可能工业机器人在顺德、电镀件、漆又在另一个城市,不能以某一个明星企业为标志来衡量区域发展强不强,更要关注到其背后的中小企业,整个产业链、产业环境,特别是发展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