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达州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第三专题“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进一步阐释阐明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回应了人民之问的时代课题,深化拓宽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关于“人民性”的认知广度、理论深度、实践厚度,对于全党上下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感悟思想伟力、凝聚发展共识,走好新时代奋进赶考之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常思为民之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着眼于人民需要、党的追求和国家发展,发表一系列关于坚守人民立场、彰显人民幸福、尊重人民主体等重要论述,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办成了一系列群众期盼满意的大事、要事、难事,形成了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有机统一的人民至上的思想理论,不断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从“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等铿锵有力的庄严论断,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是人民的勤务员”等朴素真挚的公仆情怀,到“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等胸怀天下的大同宣言,人民至上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全过程、全领域。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第三专题中,《坚持人民至上》一文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讲话的主要部分,文中强调,“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切实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些重要论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回应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我们要真正学深悟透坚持人民至上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学懂弄通党为谁执政、为谁用权、为谁谋利重大理论问题,在学思践悟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思维水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将中国共产党坚持走群众路线这一独特优势和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的事业推向前进。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价值观,准确了解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只有这样,中国共产党才能始终与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永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涣发蓬勃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常兴为民之举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我们党百年伟大奋斗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归结为“十个坚持”,其中第二个就是“坚持人民至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坚持人民至上之所以成为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是因为将人民至上作为党的根本宗旨、政治立场、价值取向、群众路线的核心要义,把人民作为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这也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根本原因和力量源泉。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相关重要论述,要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结合起来,围绕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难点热点堵点问题,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促进民生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要做好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安全生产、社会治安、信访维稳等安全工作,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能力水平,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要瞄准创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组团培育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等重点任务,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效逐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努力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