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史晓露

到 2022 年,四川中药材面积达 800 万亩,综合产值 1200 亿元以上,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前五位。

近日,四川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川药产业振兴工作推进方案(2019-2022 年)》(下称:《推进方案》),勾勒出今后3年全省川药产业发展蓝图。

为何提出振兴?

产业发展现状:三大短板需要补齐

随着近年来全省中药材产业规模发展,我省已成为国内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原料基地 ,中药材产业也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产业支撑。 2018 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 685 万亩(含三木药材),综合产值 733.08 亿元,其中川芎、川贝母、麦冬等7 个大宗药材人工种植面积全国第一 ,川芎、麦冬、 泽泻占全国市场份额的 70%-80% ,我省中药材出口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

不过,产业发展在科技支撑、基地建设、产业化水平等三方面存在短板。

“目前全省中药材产业科研投入较少,研究力量相对分散、薄弱,缺乏协作攻关平台。 ”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此外,规范化、标准化药材基地少也是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川药产业链条短、品牌建设不够,还缺乏像广州药业、云南白药、扬子江药业、同仁堂等综合实力强、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

为此,《推进方案》提出,要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优化区域布局,建设一批设施标准、管理规范、特色鲜明的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创新力强、规模大的中药企业集团,擦亮一批有信誉、有影响的中药材知名品牌,不断提升中药材质量效益和产业竞争力,加快由中 药材资源大省向中医药产业强省转变。 到 2022 年,全省中药材面积达 800 万亩,综合产值 1200 亿元以上,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前五位。

具体怎么做?

明确发展路径:实施“五大工程”

根据《推进方案》,下一步我省将优化产业布局,将中药材产区划分为四个区划,分别是:四川盆地药材生产区、盆地边缘山地药材生产区、川西高原及川西高山峡谷药材生产区和攀西地区药材生产区,建设彭州市、三台县、中江县等中药材产业重点县 32 个,打造川芎、川丹参等 24 个中药材品种,重点打造一批道地药材。

在发展路径上,将实施科技能力提升、规范化基地建设、产业化水平提升、品牌市场培育、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等五大工程。

在科技能力提升工程方面,将加强资源保护与利用、推进育种创新、推动良种繁育、强化技术集成、推进溯源体系建设。到 2022 年,全省中药材生产科技水平明显提升,组建省级中药材创新团队 1 个,中药材技术推广指导小组 1 个, 重点推广一批中药材品种,建设一批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示范推广野生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推广品种 1-2 个。

在规范化基地建设工程方面,将优化区域布局 、开展园区创建 、推行标准生产 、推广生态种植 、提升装备水平。到2022 年,培育一批道地药材产业重点县,新建、改造规范化基地 50 万亩,新增一批按照 GAP 标准进行建设的基地,辐射面积达 100 万亩,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 800 万亩。

在产业化水平提升工程方面,将加强产地初加工 、强化加工技术创新 、培育龙头企业、构建完善流通网络 、拓展中成药消费服务渠道 。到 2022 年,着力培育销售收入超百亿的中药企业1个,超 50 亿元的 1-2 个,超 10 亿元的 3-5 个,企业或专业合作社订单面积达到 70%以上。

在品牌市场培育工程方面,将在打造川药品牌和完善中药商业两大方面发力,到 2022 年,培育一批区域公共品牌和企业知名品牌。

在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工程方面,将增强中药工业优势 、加快天然植物提取物产业发展 、壮大中医药衍生品产业 、做强中药材大品种健康产业链 、发展中药养生旅游 。到 2022 年,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培育“中医药+文化旅游+健康”产业模式,实施中医治未病行动促进健康四川建设,推进中医药康复发展。

据了解,我省将对“川药”产业重点县实施动态管理,优胜劣汰。对产业带动能力强、扶贫增收成效突出的重点龙头企业,各级政府将给予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