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杜铠兵

“我耳朵不好,这娃儿讲的有用,我到前面来听。”这个夏天,凉山州雷波县黄琅镇大杉坪村比往常热闹不少,一群大学生娃娃来到村上给老乡们当起了“小老师”。以上便是学生在给农户们进行肉牛养殖技术培训时发生的一幕。

金秋开学季,火热的暑假已近尾声。8月26日,记者从共青团四川农业大学委员会了解到,今年暑假期间该校共有1635个团队、23664名学子响应国家“三下乡”“返家乡”的号召,分赴四川、广西、贵州、山东等34个省份及地区开展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每个大学生校园之外的重要一课。近日,记者了解了该校多个实践团队的故事,看他们如何度过精彩一“夏”,以实际行动践行强农兴农的青春誓言。

“振兴有我”,山里来了大学生

“头一回听说蜂箱还有智能的,听娃娃们说才晓得蜜蜂授粉不仅可以省人力,还可以提高果子品质。”对于雷波县当地有着多年脐橙种植经验的农户们来说,这群学生娃说的还是一件“稀奇事”。

带领“云蜂慧行,科技助农”团队的,正是从雷波走出来的大学生砂马阿各。针对传统人工授粉生产效率和授粉质量相对较低的难题,团队自主研发了“云慧方案”,在运用智能蜂箱的基础上,可匹配小、中、大三种体量的果园情景,并针对水果种类进行蜂群配比的特别调优,实现高质量的蜜蜂授粉。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项模式,队员们走村串巷,向当地100余农户及20余家果园进行了技术讲解和推广。

在雷波县,这个暑期便有来自四川农业大学的25支实践团队分别奔赴10余个乡镇村组开展实践活动。依托该校今年新设立的社会实践雷波专项,各团队用科技撑起助农“增收伞”,为雷波的乡村振兴播下青春火种。

不只是雷波,由青年们带来的“星星之火”已经在乡村振兴更加广袤的阵地上点燃。

在四川若尔盖,该校草业科技学院“川草护高原,又绿黄河岸”团队克服高原自然挑战,联合当地牧民们一同修复退化草地;在浙江杭州,团委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废”以类聚——垃圾分类科普调研团走上街头实地调研,为当地垃圾分类和环境保护建言献策;在吉林省吉林市,该校风景园林学院“百川归一,珍其本源”团队对多地水域开展了监测和生态保护行动,助力“生态振兴”……

实践团队在若尔盖与牧民一起修复草场。

据四川农业大学团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服务乡村振兴,强国有我”正是该校今年特色化打造的“五个专题、两个专项、N个课题”实践新模式中的5个专题之一,重点引导广大青年心怀“国之大者”,关注深化改革、乡村振兴等战略重点。今年暑期,共有350支团队参与服务乡村振兴,在了解基层实际中强化强农兴农的使命。

奔赴山河,化身红色文化“轻骑兵”

古榕苍劲,桢楠翠绿。就在四川农业大学雅安校区旁的苍坪山麓,坐落着幽静祥和的雅安烈士陵园,数百位革命先烈的忠魂在这里安眠。

追寻红色根脉,点燃“星星之火”。这个夏天,来自人文学院的“星图·萦魂”团队聚焦红色文化挖掘和传播,25名团队成员与雅安烈士陵园管理者进行深度访谈,行走在酷暑烈日下躬身了解烈士的生平故事,并将其绘制成50本红色人物故事绘本,重现红色记忆。

据了解,今年暑期,该校共有520支实践队伍、5778名学子汇成“红流”浪潮席卷全国20余个省市。他们通过重走红色足迹、寻访红色故事、红色教育基地沉浸学习、红色宣讲等途径,化身红色文化“轻骑兵”,在行动中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这是行走的力量。一个暑假,29个分队、38个红色圣地、近100场宣讲……来自信息工程学院的“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团队分赴遵义会议会址、四渡赤水纪念馆等地,以开展理论宣讲的形式将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输出于广大群众。

这是创新的力量。“我们采取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对红色文化再创作,扩大受众面,增加灵活性。”校团委学生融媒体中心“光融史者”团队通过“听、说、读、写、看”5种形式打造5D活化红课堂,将近100个团史小故事录制成音频,打造《百年团史天天听》电台。同时通过进基层、进社区、进中小学讲团史,梳理团史小故事,创作出“百秒微视频打卡红色地”“百年团史故事小图册”“红色文化景点文创”等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新媒体作品200余件。

实践团队指导彝族儿童默写古诗。

“青马工程”学员在遵义会议会址合影。

这更是信仰的力量。作为为党育人的重要抓手,该校第九期“青马工程”培养班全体学员在这个夏天开展了为期10天的集中培养,其中“重走长征路”成为不少学员们珍贵的经历。“这是一次与信仰的对话。”在重走遵义、赤水等著名红军长征纪念地后,学员林叶子说道:“红色路径的寻访让我明白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青马学员将担负时代使命,奋力奔跑出新时代的最好成绩!”

小试牛刀,为乡村振兴蓄力赋能

“村里百姓普遍缺乏品牌意识,导致市场上存在假冒产品也基本上不会有举报的情况。”同样是雷波脐橙,“农心臻品”团队则把目光聚焦在了品牌维护这一关键环节。

据队长廖澜介绍,“农心臻品”团队发挥专业优势,为雷波脐橙设计了专用AR防伪溯源包装,披上“智能防伪衣”。同时,师生积极与当地农业部门合作,并联合优秀校友“雨衣妹妹”,利用线上平台来扩大雷波脐橙知名度和销量。

实践团队在安岳开展农产品直播带货。

专业力量的赋能,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鲜血液”。

“我们从两个方向双向齐驱,线下实地走访调研各大畜牧养殖基地养殖的需求,线上已完成了基于pytorch框架的系列代码的开发。”“慧农宝”团队针对传统畜牧业养殖模式所存在的弊端,拟将人工智能技术分别与课堂行为识别、牛类行为识别监控系统相结合,在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的同时助力数字农业发展。

团队成员与雷波肉牛养殖户交流。

而在扎根基层助农实践的同时,这群心向三农的青年也正从大地中汲取养分,迎风生长。

“古岸夏花遥林晚蝉清,我便在这初次遇见你。衣沾世俗的淤泥,而你隐匿山迹……”这是来自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的“银河礼炮乐团”团队结合当地景点为雅安市石棉县海耳村谱写的歌曲《海子》。

与当地村民一道载歌载舞,汉语与彝语双语演出的节目吸引了大量游客驻足观看。“第一次有这样一支乐队形式的志愿实践队伍来到村上,给海耳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也让村民们看到了音乐无限的可能。”海耳村党支部书记王霞给与了这群孩子高度的评价,并希望今后能与他们长期合作,让他们与村子共同成长。

海耳村村民与同学们一起排演节目。

青春如盛夏,热情似火,万物生长。这群青春洋溢的青年,将理论知识深刻融入鲜活实践,将学习体悟灵活转为实践行动,向社会展现了农林高校学子的新面貌、新姿态、新本领,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贡献青春力量。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