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卢薇 梁现瑞

四川银行获批筹建,将成为四川首家省级法人城市商业银行,且注册资本规模将达到300亿元,居目前全国省级法人城市商业银行之首。

四川银行酝酿多年,终于将呱呱坠地。

为何要成立四川银行?


它会对四川经济发展转型和西部金融中心建设产生影响吗?


它由传统银行合并新设而来,却直面数字时代,今后的发展应该“走哪条路”?


它的获批筹建,将为化解中小银行风险、推动金融改革带来什么启发?

带着这些疑问,川报观察记者专访了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王擎

记者:四川的银行已经不少,有必要再“多此一行”吗?

王擎:我们并没有“多”一家银行,实际上反而是减少了一块牌照。

四川本来有13家城商行,现在筹建中的四川银行以攀枝花市商业银行和凉山州商业银行为基础新设合并而成,省内城商行总数变成了12家。以往城商行地处不同市州,各自为战,各有各的需求和压力,无法做到全力以赴、步调一致地去配合推动全省战略落地。

新形势下,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需要有自己的抓手和支点,调配包括金融在内的各方面的资源,同时发挥金融的杠杆作用,引导产业转型、服务发展大局,将四川打造成为内陆开放高地,并积极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在金融领域,银行依然是主力军,在集聚与承接资源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四川银行的筹建,为四川全省战略的推进实施提供了合适的抓手,也为增强西部金融中心的凝聚力和辐射力提供了有效的平台。

记者:我们了解的是,筹建四川银行的设想由来已久,为啥这两年推进突然加快?

王擎: 确实如此。早在10多年前,我就曾参与起草过四川银行的组建方案。中间经历多番探索,现在其获批,也是“天时地利”俱全,既有必要性——合并新设是化解中小银行风险的创新手段,为中小银行走出困境、突破发展提供了一种解决手段和路径;

也有可行性——金融是强周期性行业,顺风顺水时,机构没有合并意愿,但当前经济结构调整,加上科技和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冲击,让传统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在这个时候,抱团取暖就皆大欢喜。

四川银行的筹建,是符合经济规律的市场行为,不排除未来还有更多的省内城商行主动要求加入。

记者:传统银行竞争逐步加剧,新兴互联网金融如火如荼,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生于挑战中的四川银行,未来“路”该怎么走?

王擎:如今,“数据就是生产力”,科技带来了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行业,这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 金融业也不例外。我认为四川银行应该“两条腿”并行,“一条腿”是传统银行依托网点布局的服务网络不能丢,如攀枝花市商业银行原本在成都等多地有网点,四川银行在整合2家城商行原有网点的基础上,今后还会在省内更多市州中完善网点布局。

“另一条腿”是向互联网银行看齐,大力发展金融科技,走数字化道路,开发创新产品、高效发放贷款,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更好地为省内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服务,从而赋能地方,推动经济转型。在金融科技方面,近年来,四川金控也做了很多准备,具备了相应的基础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