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梁现瑞 宁宁 徐莉莎 李强

从杭州出发,沿长深高速向北40多公里,就进入了湖州境内,继续往西北走十来公里,就一头扎进了安徽和浙江交界的连绵大山。

浙江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正好位于山地和平原的交界点上,背靠大山,面向平原。8月12日上午10点,记者到达村子的时候,正碰上一台沥青车铺路,为即将到来的一场全国性研讨会做最后的准备。

余村航拍

15年前的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考察这里,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15年来,当地人不仅把这句话刻在村口的大石头上,也将之刻写在大地上:历史上曾经被几个水泥厂和矿山搞得乌烟瘴气的村庄,如今山清水秀,鲜花盛开。



水稻田-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推动余村转变的力量何在?在过去15年中,这里的人们做了什么?

往日余村 余村供图

余村现状。2015年3月拍摄,余村供图

绿色发展 青山如何变金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时提出的科学论断。

8月12日,四川日报全媒体特别报道组来到安吉县余村,在“两山”理念首提地探寻“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秘诀;行走长三角,观察“两山”理念如何在别处落地生根。

往日余村 余村供图

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提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推进区域内生态廊道建设,打造川渝森林城市群,深化跨区域跨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开展协同立法和联合执法,让两地人民共享巴山蜀水的秀美风光。

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护好生态环境是长三角和成渝地区共同面对的时代课题。东问长三角,我们想探寻的是,有哪些经验可以复制,让生态建设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各环节,让绿色成为发展中最动人的色彩。

余村现状。2015年8月拍摄,余村供图

丢得下的勇气

从一无所有到开矿开厂,

再到关矿关厂、收入锐减

从村委会所在地下车,向西走不到200米,就是鲍新民的家——一幢四层的小洋楼显得非常醒目。今年64岁的鲍新民从2005年开始担任村支部书记。2011年退下来后,又在镇上工作了一段时间。

2016年,鲍新民回到村里,建起了“鲍新民工作室”,主要任务是给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讲解“两山”理念。12日上午,他恰好有点空,就着一杯安吉白茶,给我们讲起了往事。

往日余村 余村供图

鲍新民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在他印象中,位于浙西北的余村自然条件比较差,人均只有几分耕地,以前吃饱肚子都难。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77年,还没有等改革开放拉开大幕,村里的石灰矿就开张了。随后,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余村的集体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几个水泥厂、石灰矿相继开张。村民和集体的荷包随之鼓了起来。当时几乎所有的村民都在水泥厂和矿山打工,月收入几百元,村集体的年收入最高达到300万元,余村遂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金山银山有了,绿水青山却没了。矿山让村里的山变成了“秃子”。整个村庄污水横流,炮声隆隆,更影响了当地人的身体健康。

2003年前后,村上打算关掉矿山。但很多人跳起来反对:没有了矿山,生计怎么办?鲍新民亲眼看到过,有人指着村干部鼻子骂:“不顾老百姓死活!”

不仅老百姓难,村集体更难,因为集体收入从几百万元一下子锐减到20万元。“钱是人的胆子。”没有钱,啥事干不了,腰都挺不直。最困难的时候,有人曾想把矿山恢复起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来自决策者的一番话,让当地重树信心。“腾笼换鸟”的转型之路随之在探索中起步:一方面,新建工业园,引进竹筷、凉席等家具企业;一方面,发展旅游业,建农家乐、搞民宿……

办得成的能力

绿色转型搞旅游,破解面临的各种问题

一个浙西北搞矿山的小山村,要转变为搞旅游,转型之路没那么容易,好在事在人为——缺观念,就组织一次次学习,到外边去考察参观,尤其是到杭州周边那些旅游搞得好的村子去学习。

往日余村 余村供图

缺技能,就组织到外边学习,或者把老师请到村里来,手把手地教,教大家做菜,教大家整理房间。最近几年,又教大家发抖音,搞宣传。

缺资金,就找银行贷,找朋友借,找社会筹,多管齐下,几条腿走路。

缺品牌,余村长在深山不为人知,农家乐开起来了,但游客没来。为了破解这个问题,当地开始找各种途径扩大宣传……

缺内涵,游客来了,仅停留在吃吃饭喝喝茶看看山,没有别的内容。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最近几年,当地又在原来单一的吃喝住的基础上,增加了漂流等新体验。

余村现状。2015年7月拍摄,余村供图

最近两年,他们又和当地党校合作,开设研学游,接待全国各地的参观考察团队。

“创新也很重要,光有绿色本底还不够,必须不断推陈出新。”鲍新民介绍,为打造当地的旅游特色,他们和浙江农科院合作,将村子里的稻田改种成彩色稻,稻谷不仅能吃,还能观赏。此外,还引种了矮种的向日葵,一到七八月份,村子变成向日葵花海,成为很多游客的打卡点。

余村的五彩田园

聚得拢的活力

从分散经营到统一规划、统一使用,

再到与城市工商资本合作

当下,彩色稻田和向日葵花海是余村的两大拳头产品,每天都吸引很多人来观赏。不过,其推进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最大的障碍是土地。余村地域狭小,面积不到5平方公里,耕地只有几百亩,200多户村民各有各的打算。有的想种水稻,有的想种玉米,有的想种蔬菜,但发展旅游,必须统一规划、统一使用。

往日余村。余村供图

怎么统?靠强制不行,只有靠改革体制机制。之前集体把土地承包给村民,为了实现土地的统一规划,这一次,集体又准备把土地反租回来。过程中,最大的难点在于价格。开始谈的是每亩每年800斤黄谷,村民不愿意,只有加码,在800斤黄谷的基础上,村委会又承诺,集体收入再按一定比例分配给村民。这样一来,村民即便什么都不干,一家人一年也有几千元收入。在利益面前,村民同意了。

土地问题只是推进中碰到的若干问题中的一个。2019年,余村游客接待量突破100万人次,而同期村民只有1000人左右,相当于游客量是村民的1000倍。这么大的接待量,如果还要继续扩大规模,必须提升档次,分散经营怎么确保接待品质?另一大问题是,发展这么多年,村集体经济依然进展缓慢,很难做大做强。

余村现状。2009年4月拍摄。余村供图

就在今年,终于又有了破题之举:当地引进一家大型投资集团,开始与城市工商资本的首次合作。经多轮谈判,最终确定了一个让大家都比较满意的结果:余村以村集体资产,包括耕地和山林入股,盛世集团以现金入股,收益按42%∶58%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