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昌春 图片由楠木镇中心场小学提供

【人物简介】

冯炼,中共党员,南充市南部县楠木镇长坪山人,楠木镇中心场小学教师,南部县长坪山红军烈士墓第四代“守墓人”和义务讲解员。

盛夏的清晨,阳光静静地洒向南部县长坪山东坡的漏米岩村,一湾青翠柏树和柑橘林掩映的白色小楼前,各色雏菊风中舞动。一位女孩,站在小楼前,凝神远望。

女孩叫冯炼,是一位“90后”山村教师,也是红军烈士墓的“守墓人”。家族四代传承的使命和责任,让冯炼更加深刻地明白“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意义。“昨天他们为我们牺牲,今天换我守护他们。”正是这一份笃定,让冯炼成了红色信仰的坚守者与传播者。

冯炼在维护清理红军烈士墓碑

守住红色的信仰,这就是我要做的事

长坪山扼川东陆路交通要冲,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1933年8月至1935年4月,这里是“仪(陇)南(部)战役”等数十起大小战役的指挥部,许多红军战士血染长坪山。如今,长坪山红军烈士墓仅有名有姓的墓碑就有1080座。

1933年底,为掩护主力部队转移,一位姓刘的红军连长主动请缨,留守长坪山,借住进了农户陈修坤和陈韩氏夫妇家。刘连长在陈家背水背柴,凡是体力活都抢着干,无儿无女的陈韩氏把他视作亲生儿子。

“当年,南部县的老百姓被地方军阀折磨得苦不堪言,一年要交几十种苛捐杂税,连起码的吃穿都保证不了,红军来了赶走军阀,待穷苦百姓如亲人。”这些历史,在冯炼的家中,一代代口口相传。

后来,刘连长在战斗中被杀害,陈韩氏冒着危险,背回遗体,悄悄掩埋在屋旁。陈韩氏去世时,给后辈立下家规:刘连长为保护百姓而死,要世世代代为他守墓!

从陈韩氏夫妇到他们从冯氏家族抱养的儿子陈忠民,再到陈忠民的女儿、女婿,到现在的冯炼,家族四代人就一直居住在长坪山上的漏米岩村,耕田养猪,默默守护着红军墓。

和大部分出生于乡村的青年一样,冯炼也曾向往大城市的生活。在广州生活工作那几年,一切都令人满意,除了牵挂。“在外面时,我的心是空的。”抽空她心的,正是1500多公里外的长坪山。

2002年,冯炼的外公病危,弥留之际不忘叮嘱女儿女婿回乡守墓。冯炼的父母放弃在广州的生计,义不容辞回到家乡守墓。没有人要求冯炼必须回家,可深入心中的信仰就是回家的力量。“回来就觉得踏实了。守住家,守住亲人,守住墓,守住红色的信仰,这就是我要做的事。”

长坪山的红色故事,我要讲给更多的人听

2017年,冯炼通过了南部县教师公招考试,进入中心乡小学成为一名语文教师。红军烈士墓第四代“守墓人”又有了一个全新的身份——冯老师。

和大多数教师不一样的是,冯老师必须在教学和志愿工作间求得平衡。作为班主任,她从早晨6点10分起床铃响后开始跟班,一直到晚上9点查完寝室。每逢假期,如果陵园没有参观者,她就回到办公室,改试卷、备课。

冯炼认为,当好红军烈士墓“守墓人”和教师是自己的责任,她得到的荣誉应该属于南部县人民,特别是这片土地上的祖辈们。“我希望既能简简单单教书育人,又能做好家里几代人传承的事。”

以前,冯炼大多数时候是在墓园给参观者讲红军故事,现在她对着学生讲、对着同事讲。学生回家后又讲给家长,让更多人知道了刘连长,知道了长坪山的红色故事。“长坪山的红色故事,是一本活教材,我要将它讲给更多的人听。”

冯炼的丈夫周恒也是南部人,受冯炼的影响,他也决定回家乡发展。2020年10月1日,冯炼和周恒在红军烈士墓前举行婚礼,成为新一代的守护者。

“每当有红军军属来寻亲,我就是义务的接待员和讲解员,多重身份兼顾的我,忙起来就像个陀螺,但是我不能停下。”冯炼说,她一直想知道,这位红军连长在牺牲时,心里牵挂的方向,“在他的亲人找到他之前,我们就是他的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