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错综复杂的局面下,如何把经济搞上去?这是各地各部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当前必须直面,进而回答的问题。

我省上半年经济运行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面临继续下滑的风险。刚刚召开的省委工作会议要求全省各地各部门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拼经济不仅要有正确思想和政策,而且要有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形势越是严峻复杂,越是考验各地各部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抓经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川观智库推出“学习总书记如何抓经济”专栏,联合经济战线上的各方面人士,结合实际学习思考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如何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为各地热火朝天的拼经济搞建设提供参考,推动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解决两难甚至多难问题。本期,我们邀请到的是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科院、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五家机构的经济学院(部、所)负责人。敬请垂注。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讲的是要坚持唯物辩证法,按客观规律办事。关键是把握好“稳”“进”两者之间的度,把经济发展强度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社会承受程度统一起来考虑。“稳”的重点要放在稳住经济运行上,“进”的重点要放在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上

韩保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我们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俄乌冲突引发全球粮食、能源等大宗商品市场大幅波动,国内疫情多发,经济循环不畅加剧,“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弱化”深度叠加,要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必须用好这个方法论。

用好“稳中求进”的方法论,弄清楚“稳中求进”的基本内涵是前提,搞明白“稳什么”“在哪里稳”“进什么”“在哪里进”是关键。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讲的是要坚持唯物辩证法,按客观规律办事。“稳”字是由“禾”和“急”两部分组成。“急”讲的是人的主观愿望或发展需求,“禾”讲的是客观约束或自然规律,因此,“稳”含义不是“保守”或“不进取”,而是讲主观要符合客观,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急于求成、揠苗助长。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可能再像体量小的时候那样追求速度发展。尤其是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需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巩固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促进经济社会大局稳定,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只有不犯颠覆性错误,积“小胜”为“大胜”,中国经济就能行稳致远。因此“稳”也好、“进”也好,是辩证统一、互为条件的,一静一动,静要有定力,动要有秩序,关键是把握好这两者之间的度,把经济发展强度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社会承受程度统一起来考虑。

坚持“稳中求进”,讲的是“稳”的重点要放在稳住经济运行上,确保增长、就业、物价不出现大的波动,确保金融不出现区域性系统性风险。“进”的重点要放在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上,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成效。“稳”和“进”要相互促进,经济社会平稳,才能为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创造稳定宏观环境;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取得实质性进展,才能为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创造良好预期。

坚持“稳中求进”,讲的是要妥善处理好增长速度与发展质量的关系,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质量互变是辩证唯物主义揭示的又一事物发展规律。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根本主题,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更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发展质量和效益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居住、社保、环境、安全等突出问题。高质量发展绝不能仅局限于经济领域,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让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全面立体的获得感。推动高质量发展,不能简单要求各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上达到同一水平,而是要承认客观差异,通过健全区域战略统筹、市场一体化发展、区域合作互助、区际利益补偿等机制,更好促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共同发展。推进高质量发展也绝非应时之举、权宜之计,而是立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选择,必须长期坚持、持续推动、久久为功,保持足够的战略定力。但我们也必须看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必要的合理经济增长率的支撑,离开了必要的经济增长速度等支撑,高质量发展也是无法真正实现的。我们不能“唯速度论”,不能再以“GDP论英雄”,但并不能漠视增长速度,否定做大经济总量等必要性。因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创新能力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破解这些问题,根本出路还是要加快经济发展。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

坚持“稳中求进”,讲的是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要树立系统思维和底线思维,无伦是谋划创新发展,还是全面深化改革,乃至调整政策,都要注意把握好时度效,要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为此,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又要防止两极分化,切实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既要发挥资本积极作用,又要有效控制资本的消极作用。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要防止有些资本野蛮生长。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要坚持节约优先,要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要优化海外资源保障能力。特别强调农产品供给安全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继续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基本方针,抓好风险处置工作。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绿色低碳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的复杂工程和长期任务,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脱离实际。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

(作者系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教授)


坚持系统观念


●系统观念的要义是,坚持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善于运用系统科学、系统思维、系统方法研究解决问题,善于思考涉及工作大局的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问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刘守英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根据新的实践需要,形成一系列新布局和新方略。习近平总书记就坚持系统观念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

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系统观念的要义是,坚持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善于运用系统科学、系统思维、系统方法研究解决问题,善于思考涉及工作大局的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问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做到在重大问题和关键环节上辩证认识和把握大势,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加强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整体性谋划。既要加强顶层设计又要坚持重点突破,既要抓好当前又要谋好长远,既要坚持解决问题又要坚持简便易行,采取务实管用的措施切中问题要害;既要坚持目标导向又要坚持立足实际;既要坚持创新发展又要坚持有机衔接。要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做到了然于胸,同时又要紧紧围绕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以重点突破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整体跃升,向重点领域聚焦用力,以点带面推动整体水平提升。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想问题、办事情,不能为了局部利益损害全局利益、为了暂时利益损害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有的时候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的时候又要以小带大、小中见大,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在解决突出问题中实现战略突破,在把握战略全局中推进各项工作。

全面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在我们党带领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正遇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机遇和挑战之大前所未有,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必须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操其要于上”,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也要“分其详于下”,把握工作着力点。构建新发展格局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要善于运用改革思维和改革办法,统筹考虑短期应对和中长期发展,既要在战略上布好局,也要在关键处落好子。作为复杂的大系统,经济活动需要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从而实现循环流转。要强化系统观念,不断增强各领域、各部门、各要素之间的协同配合,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核心问题上寻找突破口,破解深层次问题、结构性障碍,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上取得更多实质性进展。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必须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要以勇于自我革命的气魄、坚忍不拔的毅力推进改革,要敢于涉深水区、啃硬骨头,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坚决冲破思想观念束缚,坚决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坚决清除妨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改革越深入,越要注意协同,既抓改革方案协同,也抓改革落实协同,更抓改革效果协同,促进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朝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聚焦发力。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必须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特别是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重大改革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更需要全面考量、协调推进,不能畸轻畸重,也难以单刀突进,要在基本确定主要改革举措的基础上,把握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

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不断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体制机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有效防范和应对可能影响现代化进程的系统性风险。在风险总体可控下,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标本兼治、对症下药,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通过延长处理时间减少一次性风险冲击力度,如果有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威胁,就要果断采取外科手术式的方法进行处理。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要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着力完善金融安全防线和风险应急处置机制。善于预见和预判各种风险挑战,做好应对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的预案,不断增强发展的安全性。加快完善安全发展体制机制,补齐相关短板,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积极做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保障。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党委书记)


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


●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既要以目标为着眼点,在统筹谋划、顶层设计上下功夫,以增强方向感、计划性,又要以问题为着力点,在补短板、强弱项上持续用力,以增强精准性、实用性

曲永义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对新时代经济发展实践作出的系统理论概括。习近平经济思想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形成发展,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认识论和方法论相统一的鲜明特色,特别强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仅要有正确思想和政策,而且要有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既要以目标为着眼点,在统筹谋划、顶层设计上下功夫,以增强方向感、计划性,又要以问题为着力点,在补短板、强弱项上持续用力,以增强精准性、实用性。

坚持中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相贯通。“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抓好顶层设计和任务落实,把发展需要和现实能力、长远目标和近期工作统筹起来考虑,有所为有所不为,提出切合实际的发展方向、目标、工作重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就意味着,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使命,各地区各部门要立足时代大势和区域实际,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具体实践中,统筹协调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长远战略和短期目标。一方面,要科学把握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严峻性复杂性,更好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全面准确完整贯彻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战略部署,切实把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促进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目标任务落实好执行好。另一方面,要理顺中央和地方职责关系,充分发挥基层首创精神,实事求是抓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等工作,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因地制宜围绕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等探索创新路径,推动各级干部以从严从实的作风为民服务,努力确保各地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坚持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善弈者谋势,善治者谋局。经济工作事关国计民生,必须坚持运用唯物辩证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着眼长远做好全面规划,又要聚焦当下突出重点工作。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中长期发展规划既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1953年开始,我国已经编制实施了14个五年规划(计划),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提升、人民生活改善,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各地区制定和形成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规划,有利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有效解决各阶段面临的突出矛盾问题,确保朝着一个既定目标和方向前进,进而高效协同完成党中央确定的现代化建设总体目标。与此同时,每个地区由于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和产业特征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都有属于它自己面临的问题,各地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复杂问题中把握事物的规律性,从苗头问题中发现事物的倾向性,从偶然问题中揭示事物的必然性,真正抓住制约高质量发展、事关人民福祉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进而明确有效破解问题的主攻方向,集中力量解决最突出问题,统筹解决其他问题。

坚持深化改革与解决问题相统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跟着问题走、奔着问题去,把解决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运用改革思维和改革办法,统筹考虑短期应对和中长期发展,既要在战略上布好局,也要在关键处落好子。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各地区各部门要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全面厘清重大改革的逻辑关系,在国有企业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方面加大攻坚力度,做到前后呼应、相互配合、形成整体,提高改革整体效益。与此同时,要在推进各项改革过程中秉持问题意识,不论是制定方案,还是部署推动、督促落实,都要把切实解决问题作为目标指向。比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等等。这些问题的着力解决,需要蹄疾步稳地推进改革,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战略上要勇于进取,战术上要稳扎稳打,重视发挥地方、基层、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差异化创新探索,坚持久久为功、持续用力,集中力量一项一项抓落实,让改革成效最终由实践来检验、基层来评判、群众来打分。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研究员)


坚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


●“坚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从内涵上看,要求掌握事物矛盾运动原理,抓住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辨明轻重缓急、厘清先后主次、找准关乎全局性的关键问题精准发力。从外延上看,要求在经济工作中不断强化问题意识、进取意识、忧患意识,增强战略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

盖凯程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洞察时代风云,保持战略定力,用辩证思维观察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变化趋势,把握好“自变量”,控制好“因变量”,坚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是我们抓住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赢得竞争主动的关键。“坚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关于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方法论,为统筹国内与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全面发展提供了方法论遵循和指引,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历史蕴含和现实指向,彰显了鲜明的科学性、时代性和实践性。

“坚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的理论逻辑: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方法。马克思认为“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毛泽东指出,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同一性和斗争性、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等“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首先要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又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无论是对经济社会矛盾运动规律的宏观审视,还是对实际工作中具体矛盾的微观把握,矛盾分析法都具有普适性的方法论意义。“坚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是对矛盾分析法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从内涵上看,要求掌握事物矛盾运动原理,抓住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辨明轻重缓急、厘清先后主次、找准关乎全局性的关键问题精准发力。从外延上看,要求在经济工作中不断强化问题意识、进取意识、忧患意识,增强战略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以战略思维观大势、谋全局、抓大事,洞察历史发展趋势演变机理,透视国际风云变幻内在本质,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以辩证思维发现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重点和关键,善于面对机遇和挑战,善于化外部压力为内部动力;以底线思维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谋定而后定,厚积而薄发,提高风险预判能力,防范化解各种风险挑战。

“坚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的历史逻辑:坚持走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百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书写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创造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其中一条重要经验就是“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方针要放在什么基点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做自力更生”,为此,经济上要奉行“自力更生的经济政策”,强调“自己动手,生产自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在经济建设上确立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由此开启了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道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明确提出“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走自己的路就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从而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始终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反复不断地证明,坚持走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情,历来是我们党应对风险挑战的重要经验,也是我们党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法宝。

“坚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的现实逻辑:进入新时代,我们党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加主动办好自己的事情。两个大局交织激荡、互为影响,给我国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从国际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逆全球化思潮涌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盛行,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深度演化;从国内看,从“三期叠加”到“三重压力”,中国经济不断面对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与压力。从长期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成为影响国际力量对比的核心变量,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卡脖子”问题亟待突破;从短期看,新冠肺炎疫情、地缘冲突等“灰犀牛”“黑天鹅”事件频仍,不断冲击经济社会发展安全线。这些风险挑战既有传统的,也有非传统的。应对这些风险挑战,关键是要“坚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抓住并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是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强大而有韧性的大国国民经济循环体系,扩大高水平开放、制度型开放;二是加快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对冲高端供应链回流、低端产业链外流的压力,强化初级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和产业链供应链抗冲击能力;三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夯实制造业“国之重器”,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构筑基础性、前沿性、关键性科技创新集群体系;四是强化底线思维,提升重大风险预见预判能力,构筑全链条、全方位、全过程的重大风险防御机制,严密防范各种风险挑战。

“坚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的四川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四川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要深刻领会习近平经济思想关于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的丰富内涵、核心要义和深刻逻辑,站在国家战略全局高度,充分发挥四川独特优势,集中精力办好四川自己的事情,更好融入和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一是凝神聚力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川渝携手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构筑内陆开放新高地,使之成为支撑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地;二是凝神聚力主攻“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健全现代产业体系,构筑数字经济发展高地,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确保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促进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高地;三是凝神聚力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及发展战略性资源、能源区域新优势,切实提高战略性资源能源的生产供应能力,确保国家粮食、能源供应的安全,成为保障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的战略领地。

(作者系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坚持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


●坚持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体现发展为了人民的根本立场;贵在立即执行,重在分清主次,成在持之以恒;凸显了求真务实的工作方法,坚持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

蒋永穆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有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强调真抓实干,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绘就了人类发展史的壮美画卷,靠的就是一张蓝图绘到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钉钉子精神坚忍不拔抓落实是这一时期我们党十分显著的特点和优势。依靠这一特点和优势,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新作为,必须坚持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勇于攻坚克难,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

坚持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真理光辉。正是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百年来我们党坚持不懈的奋斗实践,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坚持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作为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方法,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坚持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发展为了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政贵有恒,治须有常”,要保持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要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坚持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是我们党为了让符合人民愿望的宏伟蓝图在一茬接着一茬干中变成美好现实,在发展中不断维护人民切身利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坚持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坚持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即贵在立即执行,“钉钉子”不是光喊空洞口号,一定要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坚持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矛盾观,即重在分清主次,“钉钉子”不能凭着蛮力乱钉,如果不能聚焦一点、集中精力,钉子永远也钉不牢;坚持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即成在持之以恒,“钉钉子”不是一锤就能钉好,如果不能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任接着一任干,钉子永远也钉不好。坚持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坚持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凸显了求真务实的工作方法,坚持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伟大飞跃充分彰显了坚持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的实践伟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形成了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和优势,就是以钉钉子精神坚忍不拔抓部署、抓落实、抓督查,全党动手,全国努力,尽锐出战,锲而不舍,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经济实力跃上了新的台阶。国内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53.86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14367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6.5%,实现了中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国。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2年底我们党拉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精准扶贫理念,为新时代脱贫实践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2015年为切实做到精准扶贫,我们党提出了“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脱贫要求。2017年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我们党聚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2020年为消除疫情和洪灾带来的影响,我们党勇于攻坚克难,全力打好脱贫收官战。8年来,我们党言必信、行必果,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意志和决心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以平均每年减少超过1000万贫困人口的成效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坚持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是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方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经济发展和深化改革的复杂程度前所未有,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使命更为光荣。顺应时代潮流,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战胜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我们必须更加进一步把握坚持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这一科学方法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时代意义,不断提高抓落实能力,稳扎稳打向前走,不断通过化解难题开创工作新局面。

坚持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新作为,必须不断结合新时代新的实际,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提高工作艺术和管理水平,用新的思路、新的举措,脚踏实地把既定的科学目标变为现实。

新时代坚持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要一张蓝图绘到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牢记一个道理,政贵有恒。为官一方,为政一时,当然要大胆开展工作、锐意进取,同时也要保持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做好经济工作必须持之以恒,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干在实处,干出实绩。

新时代坚持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要加强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经济工作是中心工作,党的领导当然要在中心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要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科学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有效解决各类重大困难问题,实现既定奋斗目标,就必须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做好经济领域重大工作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新时代坚持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要坚守人民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我们在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守人民立场,不断解决人民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收入、养老等现实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作者系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