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卫/口述 川观新闻记者 余如波/整理

我在绘画方面奋斗了一生,如果说有一点点成绩,首先要感谢人民对我的鼓励,第二是感谢老师。因为我后期才成为黄胄的学生,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的老师就是报纸、杂志编辑部的编辑,其中《四川日报》对我帮助很大。

1959年,戴卫在《四川日报》美术组作小编辑时留影(受访者供图)      


我12岁就开始为报社作插图、画题花。我收藏了一本剪报,叫做《时代剪影:少年时代为报刊所作》,全是当年在报刊发表的作品。1958年10月,我还是一名初中生,作品第一次登上《四川日报》,是一幅关于大炼钢铁的插图《左右并重》;1959年1月,又在《四川日报》发表了一幅《苏联宇宙火箭》插图,描绘苏联航天器离开月球,飞到了太阳周围,所以写的是“太阳公公,嫦娥姐姐托我向你问好”。

我一开始就不是画一般的儿童画,有乐趣,参加展览;我画的是成人画,画党的方针政策,为社会服务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比如《增种补种,确保丰收》《瓜大猪肥》,还有跟川报编辑合作的《劳模群像》。四川省开劳模表彰大会,我们去采访,就给这些劳模画。当时,我天天看《四川日报》,专心地看。为啥呢?因为我读“社会美术大学”,必须看报,不看报就画不出来,必须关心祖国前途、人类命运。

戴卫在川报发表的插图(余如波 翻拍)      


我觉得我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到了暑假,游泳队看起我,让我到猛追湾参加训练;川报也看起我,要调我去“打工”,就是坐办公室画画、画插图。如果遇到报纸突然有一块缺了,要补一个题花,就赶快补,补了直接交给印刷厂。家里人都晓得我是熬夜能手,因为报纸说什么时候交稿必须什么时候交,不交就要“开天窗”。

为什么要去川报“打工”?其中一个原因是川报给稿费,一幅插图两块、一个题花一块五,这样可以挣一笔钱,拿回家给我母亲买米。我在那儿吃饭不要钱,有宿舍住,天天就画画,心里头很“了然”。我本来就喜欢这个,去了两个暑假,觉得很安逸。我在川报相当于美术编辑兼作者,那时只能靠手工画,连标题有时候都要手工写。

那阵不像现在电脑化,咋个画、咋个制版、咋个用缩小镜,都是编辑手把手教我的。我还跟着川报编辑,去成都动物园、南郊公园、峨眉山画了很多写生,风景、动物,喝茶的人、打瞌睡的人,见啥画啥。所以我的老师就是这些编辑,我的读者就是这些读报的人。

去四川美术学院考附中的时候,考官问我是不是戴卫,我说是啊;问我是不是经常在报纸上发表作品,我说是啊。哦哟,老师听完给我抬桌子。为啥子呢?当时发表阵地很少,美术学院的教授发表作品都很艰难,考官觉得我有点了不起。现在回想起来,每一幅作品都是经过我的苦思,都是长时间劳动的成果。那时候我才十五六岁,川报这些编辑老师帮助很大,让我学了一些实用的艺术形式,结合党的方针政策发表了大量作品。

作者简介:

戴卫,1943年生,四川成都人,斋号“风骨堂”。现为四川省诗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国国家画院院委、研究员,四川省巴蜀画派促进会名誉会长,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西蜀印社名誉社长,四川省学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