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评论员 周明华

互联网快速发展,为那些靠炒作、靠包装、靠点赞、靠转发走红的“流量干部”提供了捷径。在一些地方,有的干部把“刷流量”摆到重要位置,不断向领导和群众宣传自己做的工作,人为拔高、自我吹捧。再凭借着某次网络机遇和巧合,“组织点赞转帖”人为拉高热度,以期实现让“群众满意”、让“领导注意”的小目标;还有一些“流量干部”,为了满足于阅读量、积分率、参与度,靠搞摊派、下指标要求下级完成相关任务,甚至违背基层实际工作情况,要求基层加装专门的APP、使用小程序,把某项工作推上“流量王”……这些做法,不仅滋生了新的形式主义,还吞噬了党员干部务实为民的良好形象,会扭曲干部的价值观、政绩观和事业观,影响到基层正常工作运作。

不可否认,数字赋能基层社会治理,提升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和质量,这既是信息时代的发展方向,也是更好服务人民群众的路径选择。任何工作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解决群众实际问题,满足百姓的切实需求,降低公共服务成本,从而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体验感、满意度。但是,如果仅有出发点是好的,结果却是糟糕的;如果只是为了让流量上得去,服务效果却降了下来,那么,这就是一种只顾面子忽略里子的行为。不仅脱离实际、干扰基层工作,而且侵害群众利益,是人为增厚干群“隔心墙”的行为。

反对互联网时代新的形式主义,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会新时代的新要求,在其位、谋其政、干成事,从思想上加强责任意识、公仆意识、服务意识。不当虚有其表的“流量干部”,要做善于调查研究的“四力干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及调查研究,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等重要论断。披着朝霞出门、踏着星辰返程,我们要把调查研究贯穿于谋划推进工作全过程,锤炼好调查研究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力求工作接地气、察实情、办成事、解民忧。

践行“四力”,多在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多到田间地头、街巷里弄,听取百姓的真心声、真情感,找问题于一线,求答案于现场,练好“脚上硬力”;避免走马观花、浮于表面,善于“小题”里面看“大题”,练就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眼神劲力”;坚持问题导向,不搞盆景式调研,带着问题去调研,沉在一处“解剖麻雀”,学会用全面、系统、辩证的方法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大脑活力”;勤于动笔,把群众的朴素语言、掌握的基本资料、基层的鲜活事例归纳提炼,用“笔力”将调查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具体的工作举措,总结成可以复制的新经验、新办法,锤炼笔头“如椽功力”。

当然,“流量干部”之所以产生,也与一些领导图方便,将流量作为考核干部的指标相关。因此,必须始终坚持以实绩论英雄的考核导向,这样才能防止一些干部把流量作为傍身依附的工具,也才能让越来越多的“四力干部”脱颖而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