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观察 周梦颖

生活在水稻田里的虾,市场价每斤68元,亩产值可达上万元,是单独种植水稻收成的5倍,村民收完水稻的同时,还能多收两季虾。泸县这个镇,利用稻虾共作种养模式,不仅带动了村民增收,把农田水域资源优势最大化,田地流转费也从一开始每年200元/亩,涨到现在的750元/亩,提高了土地的产量以及经济效益。

“这几天,每天最多有2万斤虾卖出去,供不应求。”7月20日中午,泸县玄滩镇海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高大伦,开着一辆标有“海牧稻虾”字样的小型货车,穿梭在绵密的绿色稻田间,准备捞虾。近看,水稻已经结满果实,压弯了稻秆,稻田的水面上时不时冒出绿豆大小的气泡,水下是成群的虾。

“大头虾(罗氏沼虾)5月份开始养,8月底就能捕捞了,等10月左右捕捞完,就能再喂小龙虾,一年四季都有虾可卖。”高大伦介绍,在稻田里养虾,虾的粪便可以为水稻提供肥料,这样既能保证水稻增产保收,也能保证虾的存活率和品质。每年12月至4月,主要销往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到了5月至11月的时候,主要销往成都、重庆周边城市,销路不愁。

所谓稻虾共作种养,简单来说就是在种植水稻的同时,挖沟蓄水养虾。目前,大头虾批发价68元/斤,小龙虾中虾24元/斤,大虾35元/斤。高大伦算了一笔账:按一亩稻田产1000多斤水稻,150斤大头虾来算,每亩产值可达8000多元。若采取“双稻双虾”种养殖模式,亩均纯收益可达1万元。

何为“双稻双虾”种养殖模式?泸县农业农村局渔业渔政股股长张德明解释:即一季中稻加一季再生稻,亩产1300斤;双虾则是4月栽秧后在4月底5月初投放大头虾,9月起虾,产量150斤,收入7000元;10月到次年4月养小龙虾,产量150斤,产值3800元,算下来亩均纯收益可达1万元。

据了解,泸县海牧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当前是玄滩镇最大的一家稻虾共作农业综合体组织,拥有会员3万余名,在玄滩镇发展核心基地2万亩,辐射带动全县发展稻虾立体养殖10万多亩。“我们可以为会员搭建统一的购销平台、产供销一体化服务,同时提供小龙虾、大头虾养殖的全套养殖和管理技术,保障养殖户利益不受影响。”泸县玄滩镇海牧专业合作社技术总监廖萌说。

玄滩镇位于泸县东北部,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城镇、泸县第一产粮大镇和“巴蜀鱼米之乡”玄滩片区核心镇。泸县玄滩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黄凯介绍,全镇水稻常年播种面积5万亩,建成双稻双虾标准化示范基地1200亩,累计发展稻虾共作2万余亩,现有双稻双虾养殖户1239户,实现小龙虾产量300万斤,农业增收超6000万元,种养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县第一。

“通过高效利用农田水域资源,开展稻虾连作、稻虾共生,打造小龙虾与稻田之间的可循环生态链,重点发展小龙虾、台湾大头虾,在确保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建立‘一地两用、一水两养、虾稻双赢’的新型生态养殖模式。”黄凯说,在发挥海牧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带头示范引领作用,走“基地+农户”“专合社+会员”的发展路子,同时将助力泸县协同合江、江津共建100万亩“巴蜀鱼米之乡”,同步配套仓储物流、冷链加工等产业设施,推动现代农业优质高效发展,建成川南渝西特色农业示范带,为泸州东翼建设贡献力量。

一田两用,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也发挥了生态效益。

泸县常年有蓄水稻田60万亩,小龙虾养殖面积超过10万亩。近年来,泸县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区位优势,大力推广“双稻双虾”种养殖模式,使用绿色生态种养技术不打药、不施肥,形成绿色水产产业链,秸秆还田利用,为虾提供没有污染、适合生长的生态环境,同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