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唐子晴/文 攀枝花观察 陈姝妤/视频

鸟语啁啾,梯田层峦叠嶂,满目尽是苍翠欲滴的绿,稻田里秧苗随风轻摆.....7月18日,记者乘车沿盘山公路而上,来到攀枝花市米易县新山傈僳族乡新山村。这个藏在高山深处的乡村,是米易县较边远的山村之一。一张“生态资源”牌,一张“少数民族文化”牌,新山村正用自己的步调,走出一条振兴路。

攀枝花市米易县新山村梯田美景。陈姝妤 摄

一稻两吃,产业立起来村民有劲头

新山村地处海拔1700—2950米之间的二半山区,这里的梯田已有上百年历史。

村民们世代接力,用石块在周围的山谷里砌起田坎开垦梯田,引来龙肘山水灌溉,并在梯田中种植稻谷、玉米、土豆。因地理气候因素,过去这些作物一年只能种一季,虽然生长周期比普通水稻长2—3个月,营养物质更丰富,口感更好,但由于欠缺销售渠道,种地几乎挣不到钱。

但祖辈们在山间留下了令人惊叹的美景。连绵成片的梯田逐层而上,在山间错落相接。“每年的四五月,梯田开始注水,盛满水的梯田折射出银色的光;冬天下了雪,梯田一层层盖着雪,又是另一个样子了。”新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谷建鲜说。

攀枝花市米易县新山村梯田美景。陈姝妤 摄

因为种田富不了口袋,一些村民对梯田进行改造,田改土种上芋头、笋尖。“挣得不多,但都比种水稻好得多。”谷建鲜说,但这没让村干部们松劲,“1000亩耕地,没有扩面空间,就要提高产值。”

几经讨论,村里决定擦亮水田的“高颜值”,另辟蹊径走农旅融合路子。

为了打造梯田水田美景,新山村先后种植了五彩水稻、红香米等品种。新山村第一书记邱荣新介绍,种植的红香米品种是傈僳族先民在高山梯田垦殖中由野稻逐渐驯化而成,至今保留众多野稻基因,加上遵循自然耕种之道,深受消费者喜爱。

今年初,米易县傈僳梯田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加上附近的万亩杜鹃、龙肘日出等盛景,新山村吸引了不少游客。如今,新山村更是建起了游客接待中心、阿考广场、观景平台、停车场、游客栈道、新山村旅游村寨和傈僳文化展示厅,发展起旅游产业。

不仅有“一稻两吃”,近年来,新山村持续壮大特色农业发展,推进烤烟、芒果、魔芋等大规模种植,推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升级,以特色产业推进新山村乡村振兴。

“盛产”非遗,深耕民族文化吸引更多关注

新山村“盛产”非遗:幅员面积27.9平方公里,拥有5项省级非遗项目、1项市级非遗项目和13项县级非遗项目。

作为米易县唯一的傈僳族聚居村,当地傈僳族世代传承的民族文化绚丽多彩,原始古朴的民风民俗沿袭至今,被评为四川省首批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新山村傈僳刺绣传承人贺春艳为四川大学学生介绍新山傈僳族文化。陈姝妤 摄

“神秘,有吸引力。”今年暑假,已经有多所高校的学生来到新山村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采访当天,由四川大学学生组成的一支小分队正在村里走访调研,团队成员、就读于四川大学数学学院的大二学生杨彩昀告诉记者,正是傈僳族的民族文化,吸引了她和同学们来到新山村。

“让民族文化成为外界了解新山村的一扇窗,也成为帮助村民增收致富的一根线。”谷建鲜介绍,早在2016年,米易县就邀请川内知名文艺编导,结合新山村的非遗项目,打造了一台充满傈僳族文化特色、原生态的文艺演出节目“傈僳情韵”,节目中60名演员全部是新山村村民。

村民参与演出,排练一天有60元的误工补贴,演出一次有80元的补助,单是这一项,60名参加演出的村民人均收入就达2000元。“为了挖掘民族传统文化,我们引进了很多项目,而村民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尝到了甜头。”

贺春艳正在进行刺绣创作。 陈姝妤 摄

非遗项目不仅为傈僳梯田景区增添了文化内涵,更让许多当地村民获得新职业,成为旅游从业者。在新山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傈僳刺绣成了精美的旅游商品,“农闲时,村里的妇女聚在一起,互相交流技艺,还能赚钱贴补家用。”新山村傈僳刺绣传承人贺春艳说。

如何将生态资源优势和民族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新山村的步子越迈越自信。目前,新山梯田二期项目建设正在进行,“那里的风景更壮观,新山村的未来也会越来越好。”面朝苍翠的梯田,谷建鲜眼神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