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莉莎 李强

除了读过木心的《上海赋》和2017年去过一次迪士尼,我对上海知之甚少。但这次采访回来后,却对她魂牵梦绕。这样的魔力从何而来?

木心说上海,“叫起来响亮爽脆,感觉上又摩登别致”。古典、时尚、国际化,是她举世公认的标签,这样的特质认同从何而来?

想透这一切,是从采访中与《不眠之夜》不期而遇开始的。

采访同济大学教授唐子来那天,他刚好从一个上海演艺产业的活动中出来。在分析上海的特质和品质时,他举了一个论坛中被多次提及的例子:一个常州女孩,为了一部沉浸式戏剧,24次乘高铁来上海。

为了一部戏,24刷!无论出于职业敏感还是个人好奇,它都成功引起了我们的兴趣。一查,果然是它——大名鼎鼎的上海文广和英国Punchdrunk联合打造的浸入式戏剧《不眠之夜》。全球第二、亚洲唯一,公演超过1000场,上座率高达96%,六成观众重复观剧,最高纪录有人刷到了300次!

那一晚,我也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查资料、看剧评、刷票……很遗憾,在我们离开之前,都没有合适的机会。于是暗下决心,休假的时候要专程来趟上海。

这让我想起三年前第一次来上海,不也是冲着迪士尼乐园来的吗?而每来一次,又会被其繁华的商业、人们考究的着装、遍地的艺术场馆、吵吵嚷嚷的弄堂、满街的法国梧桐所吸引。

我突然想明白,唐教授说的品质、特质是怎么来的。它不是抽象、无根源,而是由这千千万万的文化品牌和细节构成。它不仅体现在经济实力上,更是这些文化品牌赋予的软实力。

上海社科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黄凯锋说得很透彻,生活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身经目睹多元多样的节庆博览展示活动,耳濡目染洗练的商业文明,饱领思想家和大手笔的风范情怀,渐渐感知这个城市的文化品格,是点滴汇成,也是水到渠成。

上海,这些年一直在提打造四大品牌: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我想,细细品读,这与人的需求层次是息息相关的。“上海购物”不断满足甚至提升人的生理需要,“上海服务”对应人的安全和尊重的需要,“上海文化”照顾人的情感和归属的需要,而高度发达的“上海制造”为人的自我实现创造了平台。

我想,有机会一定要剥离工作去上海。看这里风云涌动、霞光漫天,置身街角,再细细品味根植于城市肌理的万种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