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吴晓铃 成博 摄影 向宇

7月10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首席专家、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亮相“名人大讲堂”,以《探索文明演进历程 揭示多元一体格局——古蜀文明与夏商王朝》为主题,娓娓道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近20年来的主要成果和重要意义。讲座最后,三星堆新一轮考古发掘的三位参与者——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雷雨、参与三星堆祭祀区考古发掘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赵昊、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黎海超共同参与了对话。大家认为,三星堆祭祀区的新一轮考古发掘,再次证明了三星堆文明与同时期其它区域文明的密切联系,展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开放包容和创新创造的特质,而未来的学术研究,也需要从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古蜀文明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大量文物见证文明交流

三星堆自1986年“一醒惊天下”之后,既有大量造型独特的青铜器,也有与中原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有联系的牙璋、琮等玉礼器,尊、壘等青铜器,三星堆与黄河、长江流域文化的内在联系超出了原来的想象。随着考古发掘不断推进,这样的例证越来越多。

雷雨表示,三星堆出土的铜铃、石磬以及镶嵌绿松石的青铜器显然是受二里头文化影响,出土的青铜尊、玉璋等也是来自黄河流域的文化。三星堆青铜容器深受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影响,应该是从中原地区传到长江中游以后,经过改良再进入了长江上游。不仅如此,三星堆的稻作生产技术、城墙的修筑方法等都受长江中游文化的深刻影响。

除了出土文物的造型和生产技术,黎海超认为青铜器的生产原料,也能看出区域间的密切交流。“通过科技分析,可以发现在商代晚期,三星堆、殷墟以及湖南宁乡的青铜器都使用了一种原料,同时出现在广泛区域,它提醒我们要考虑当时三星堆跟长江中下游以及中原之间究竟如何联系,这应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在考古发掘中,赵昊也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无论是1986年发现的2号坑还是正在发掘的8号坑,都有一种红色玛瑙珠。“我们现在知道凉山的美姑县以及云南的宝山地区都出产红玛瑙。那么,一颗小小的玛瑙珠是否可以代表三星堆对于其它地区资源的吸收和利用?”赵昊表示,资源交流往往双向存在。“在接受大量外来物资的同时,三星堆和金沙都发现了大量象牙,三星堆5号坑还发现了象牙器。那么,三星堆中有没有能一面对外输出象牙的原料,一面输出象牙的成品?这些未来都应该重点关注。”

古蜀文明对中华文明体系构建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对于古蜀文明的研究和阐释成果,为构建中华文明研究体系,丰富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巍表示,说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既要看到中原夏商周所起到的引领作用,更要看到其它区域怎样与中原地区产生强烈互动,多年来的考古发现证明,古蜀文明对外来文明吸收借鉴,也产生了自己的发明创造,“这是研究多元一体格局非常重要的案例和证据。”

黎海超表示,国内学术界以前有一种说法就是中原中心论。学术界在做宏观研究时,往往是站在以中原为中心的视角去俯瞰四周。“我们也不妨尝试一下,以三星堆眼观周边,可能会得岀很有意思的结论”,黎海超认为学术研究应该关注这一点:三星堆这么高度发达的一个文明,它到底强在哪里?他认为,这可能和三星堆的地理位置有关,“蜀道虽难,但是实际上从三星堆可以看到,它跟外界的文化交流能力和辐射能力非常强,最南辐射到了中国香港和越南。它有点像是几个大的文化圈中间的一个枢纽地带,那它是不是有可能发挥一个资源的转运中心的作用?像象牙等资源以及一些文化、技术观念通过三星堆的枢纽实现传播。”黎海超认为,未来或许需要从这个角度进行思考,可以更好地理解三星堆或者古蜀文明对整个中华文明的独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