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成博

文博场馆,汇聚一方历史人文精华。近日,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分别前往巴中市通江县川陕苏区纪念馆、资阳市乐至县陈毅生平事迹陈列馆和自贡市大安区江姐故里红色教育基地。穿梭其间,在现代化、沉浸式的展陈中,透过一件件展品、一块块展板,感受穿越历史的永恒光亮,读懂充满光荣与梦想的漫漫来路。

巴蜀大地,地灵人杰。走进三家红色文博场馆,看革命年代的“红旗漫卷大巴山”,听陈毅元帅一生的家国情怀,学先烈江姐的革命信仰。


川陕苏区纪念馆内景。川陕苏区纪念馆供图



在川陕苏区纪念馆,看峥嵘年代里的“红旗漫卷大巴山”



打卡地点:川陕苏区纪念馆,原名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纪念馆,始建于2012年,2020年进行了改造提升。新建成的纪念馆建筑面积6716平方米,展陈面积3170平方米。

打卡地简介:川陕苏区纪念馆所在的巴中市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在1934年时曾是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所在地。当时,大量的战斗伤员在这里接受救治,也有很多不幸逝世的红军战士永远地安息于此。




驱车沿着镇广高速从通江行至王坪,经过全长33.4公里的红色主题高速公路,就到了川陕苏区纪念馆。看着分列大门两侧的“赤化全川”“拥护红军”景观石刻,思绪很容易就被带回到那个红军战士们为了崇高理想浴血奋战的年代。近日,怀着对革命先烈们的崇敬之心,记者走进这座纪念馆。

从远处看去,川陕苏区纪念馆的建筑外观像是一座桥,正中的序厅刚好位于“桥身”下方。川陕苏区纪念馆馆长黄飞告诉记者,这个设计灵感,来源于1934年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曾评价“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是扬子江南北两岸和中国南北两部间苏维埃革命发展的桥梁。”

纪念馆展陈主题为“红旗漫卷大巴山”,由“革命火种 点亮巴山”“赤化川陕 建立苏区”“鏖战巴山 破敌围攻”“参军支前 无私奉献”“红色基因 代代相传”及尾篇“初心永恒”7个部分组成。川陕苏区纪念馆讲解员李晨曦告诉记者,1932年10月,鄂豫皖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四方面军撤出根据地,转移到川东北和陕南边界地区,与当地人民群众共同创建了川陕根据地。由于政策得当、措施得力,根据地在短期内迅速发展。到1933年10月,红四方面军已有5个军、8万余人,川陕根据地总面积达42000平方公里、人口500余万,控制了8座县城,建立了23个县市革命政权。

与纪念馆毗邻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是全国唯一一座红军自己修建、安葬红军烈士最多、规模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25048具忠骨在此长眠,鲜红的五角星在大巴山的阳光下熠熠闪光。

红四方面军解放通南巴后,迅速召开党员代表大会和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川陕省委和川陕省苏维埃政府,根据地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壮大,成为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

在纪念馆内,红军石刻标语“争取苏维埃中国”引人注目,“这是红军入川后刻写的第一幅标语,单字高3.15米,宽2.62米,笔画深0.2米。”李晨曦告诉记者,1932年到1935年,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这一历史时期,为了组织群众和震慑敌人,在通江境内书写錾刻了大量的石刻标语,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保存之完整,为根据地各县(市)之冠。“而这段标语原本是打算刻为‘争取苏维埃中国,建立苏维埃政权’的,但是刚刻完‘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建’字时,敌人打过来了,队员们立即放下笔杆子,拿起枪杆子,投入到战斗中。”

红军在川陕苏区,一方面要同反动势力进行武装斗争,另一方面也积极组织生产、宣传革命思想。从1932年红四方面军战略转移至大巴山,到1935年北上抗日的3年时间,川陕苏区的面貌为之焕然一新。

记者在馆中看到的一篇名为《加紧识字运动》的时政论文展现了苏区人民在红军感染下,积极学习的新面貌。这是发表于1933年11月22日《少年先锋》上的文章,“红军入川前,穷人的孩子不能上学读书。红军来了以后,号召青少年积极上学读书,努力学习文化,创办《少年先锋》正是这项工作的具体体现。围绕学习,《少年先锋》配有‘加紧学习’‘学习足球’‘学习篮球’‘送子参军’‘消灭刘湘’等插图,还刊发了《赤色儿童歌》,中心突出,宣传效果良好。”李晨曦介绍。

红旗漫卷大巴山。川陕苏区纪念馆静静矗立于先烈们战斗过的地方,像一幅画卷,将星火燎原的故事徐徐展开,也像一座丰碑,向后人昭彰着“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

陈毅生平事迹陈列馆内的“打过长江去”情景模拟雕塑。川观新闻记者  吴忧 摄

陈毅《梅岭三章》手稿复制件。陈毅生平事迹陈列馆供图



在陈毅生平事迹陈列馆,读懂《梅岭三章》背后的元帅气度



打卡地点:陈毅生平事迹陈列馆,2021年陈列改展完成,展厅502件历史照片、文物实物、珍贵视频,7个历史革命场景和3个经典故事的原景重现,为观众勾勒出陈毅元帅一生的家国情怀。

打卡地简介:位于资阳市乐至县劳动镇旧居村,陈毅故居左前方200米处。2021年8月25日,陈毅诞辰120周年纪念日前一天,经改陈布展后的陈毅生平事迹陈列馆全新亮相。




陈毅纪念馆文物博物部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的唐铭泽告诉记者,陈毅生平事迹陈列馆于1987年建成并对外开放,2011年7月完成维修改展工程,其外形为苏杭园林式建筑风格,建筑面积1926平方米,有大小庭院7个,房屋41间,展厅面积1300平方米。2021年8月陈列改展工程完成后,展厅通过“漫漫求索 追求真理”“参与创建人民军队”“受命整编抗日铁军”“挥师逐鹿华东中原”“主政上海 恢复建设”“殚精竭虑 领衔外交”“坚守初心 风范永存”7个部分,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陈毅元帅光辉、伟大的一生。

展厅中,一幅《梅岭遇险》的画作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唐铭泽告诉记者,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主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陈毅和项英等人一起,被安排留在南方继续打游击,同敌人周旋斗争。在此期间,陈毅提笔写下了豪情万丈的诗作《梅岭三章》。

“但鲜为人知的是,在写这三首诗时,陈毅其实已经处于生死一线的危险境地。当时,由于叛徒的出卖,陈毅率领的部队被国民党军队围困在梅山,加之伤口化脓,陈毅行动非常困难,敌人每天在山中搜寻陈毅和他的部队。”唐铭泽说,在《梅岭三章》的序里他自述当时的情景:“1936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20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陈毅深知自己随时都有牺牲的可能,为了激励后人把革命进行到底,他把昂扬的斗志与必胜的信心写了下来,“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在《梅岭三章》中,我们读到的是绝境中也未曾动摇的乐观与气壮山河的豪迈。在险象环生的敌我斗争中,仍然气定神闲地赋诗,是因为陈毅对中国革命抱有必胜的信心,更是因为在解放劳苦大众的斗争面前,陈毅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然而陈毅终究没有止步梅岭。与他写下《梅岭三章》几乎同时,西安事变爆发,国民党反动派被迫停止对红军的“围剿”,全国军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下,开始了对日本侵略者的强硬反击。

江姐故里红色教育基地内的江竹筠烈士雕塑。川观新闻记者  向宇 摄

俯瞰江姐故里红色教育基地。川观新闻记者  向宇 摄



在江姐故里红色教育基地,让江姐精神品格永流传



打卡地点:江姐故里红色教育基地,江竹筠烈士的成长轨迹和英勇品格在珍贵的实物展品与展板介绍资料中一一呈现。

打卡地简介:位于自贡大安区大山铺镇,占地面积约465亩。紧邻陈列展览馆的江竹筠故居是一座典型川南风格民居,自贡坚持修旧如旧,以微改造手法最大程度还原其原有风貌。




近日,自贡市凉高山小学四年级近60名同学在老师带领下,来到江姐故里红色教育基地。“带孩子们来到这里,有助于让他们深入了解江姐事迹,传承江姐精神品格,化为发奋学习、提升自我的动力。”带队老师钟艳秋说。

基地占地约465亩,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江竹筠故居修缮和提升改造、新建陈列展览馆和剧院、江姐雕像修缮提升及道路、景观等配套设施建设等。走进陈列展览馆的“坚贞不屈 永不叛党——革命英烈江姐生平事迹展”,透过“艰辛童年”“求学立志”“投身革命”“并肩战斗”“奔赴下川东”“坚贞不屈”“永远的江姐”7个展陈单元,全面展现江竹筠烈士的成长轨迹和英勇品格。

“江姐故里红色教育基地从开始建设到完成仅用时4个多月,而这1800多平方米的陈列展览馆的布展仅用1个月时间。”基地相关负责人表示,史料收集和展陈相关工作与项目建设同步启动,累计收集相关书籍、报纸、信件、照片、音视频等共计13类3000余件,整理制作《江姐生平事迹年谱》等10余种资料。

江姐生平的书信是陈列展览馆收藏展示的一大亮点。“比如我们馆藏的7封江竹筠烈士写给表弟谭竹安的家书复制件,就很能看出江姐在经历丈夫去世的巨大悲伤之后的坚强与坚定。”陈列展览馆讲解员告诉记者,这7封家书写于1948年,江姐的丈夫彭咏梧在中共川东临时委员会委员兼下川东地委副书记任上牺牲后,“当时组织上考虑到她的孩子太小,需要她照顾,让她留在重庆工作。可是江姐毅然提出‘这条线的关系只有我熟悉,别人代替有困难,我应该在老彭倒下的地方继续战斗’。”

在其中一封家书中,江姐写道:“家里死过很多人,甚至我亲爱的母亲,可是都没有像今天这般,让人窒息的透不过气来……我记得不知是谁说过:‘活人可以在活人的心里死去,死人可以在活人的心里活着。’你觉得是吗?所以他是活着的,而且永远的在我的心里。”简单的文字背后,我们读到了江姐在丈夫死后无限的悲痛与思念,她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赤诚令人感动。

陈列展览馆中,还展示有江姐写于1949年8月27日的绝笔家书复制件。据讲解员介绍,当时在监狱里没有笔,江姐就将竹筷削成笔,用破棉絮烧成的灰和水调成的墨汁在毛边纸上写下了这封托孤遗书。“竹安弟:友人告知我你的近况,我感到非常难受。么(幺)姐及两个孩子给你的负担的确是太重了……我想你决不会抱怨孩子的爸爸和我吧?苦难的日子快完了……我有必胜和必活的信心,自入狱日起(去年6月被捕)我就下了两年坐牢的决心,现在时局变化的情况,年底有出牢的可能……假若不幸的话,云儿就送给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孩子们决不要骄(娇)养,粗服淡饭足矣。”这是江姐留在世间最后的文字,写完之后不到三个月江姐就牺牲了。从这封信中,我们同样读到了江姐对家人深切的关怀,更看到了一位伟大的革命烈士对新中国美好未来的期待与祝福。

走出陈列展览馆,不远处灰瓦白墙的江竹筠故居也修葺一新,周边的竹林、农田让游人仿佛穿越时空,来到江姐童年时期的生活场景。拾级而上,一尊高达11.14米的江姐雕像映入眼帘,寓意江姐在11月14日英勇就义;雕像基座采用红色花岗石,高2.9米,纪念江姐29岁就义;前方设置黑色大理石献花台,高0.82米,寓意江姐8月20日出生;周围种植2株丹桂和29株特选红梅,象征着她29年的革命人生。

2021年11月14日建成开放以来至今年6月,江姐故里红色教育基地已接待游客近24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