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怡安 川观新闻记者 伍力

邮寄的桔子里,每个桔子都藏有1g冰毒;境外寄来的70支笔芯里竟然装着毒品……近日,四川省人民检察院和四川省邮政管理局共同发布一批案(事)例,揭开犯罪分子利用寄递渠道实施毒品违法犯罪的隐秘一角。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近年来,不少犯罪分子盯上了寄递渠道隐蔽性强的“优势”,选择通过寄递渠道贩毒、运毒,引发有关部门高度关注。

针对新形势下的毒品犯罪,四川如何出招?效果如何?川观新闻记者就此进行采访。

难题:手段隐蔽,寄递渠道被毒贩“盯”上

利用智能快递柜暂存功能贩卖毒品,增加犯罪行为的隐蔽性;将毒品藏匿在日常用品中,冒用他人身份证后寄出;盯上跨境快递,将甲基苯丙胺、大麻、LSD和精神药品、麻醉药品等毒品走私入境……这都是近几年四川检察机关在办案中遇到的真实案例。

“随着电商、物流的快速发展,全国邮政快递业呈现出点多、线长、面广、人货分离等特点,‘互联网+寄递’的渠道‘优势’被部分不法分子利用来从事贩运毒品等违法犯罪活动。”省检察院第二检察部主任王小兰透露,当前,毒品犯罪“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传统交易模式正在逐渐减少,异地转账、物流寄递等不见面交付的交易模式明显增加,2020年以来,全省共对163件寄递毒品犯罪案件提起公诉。

记者了解到,部分案件暴露出寄递行业从业人员没有绷紧“安全弦”。在眉山市检察机关办理的一起案件中,犯罪行为人刘某将毒品藏匿在卤鸭肚中交邮。寄递期间,快递员未要求刘某摘下摩托车头盔进行核验,仅查看刘某提供的身份证件,就寄出了物品。事实上,刘某系冒用他人身份信息寄快递,其先后寄出了10个“毒”包裹。对该案,眉山市邮政管理局开展责任倒查,依法对责任公司和责任人分别处以罚款。

对策:“检邮”携手,堵住“毒”包裹去路

针对寄递渠道毒品犯罪问题凸显的情况,省检察院对全省寄递毒品犯罪案件开展专题调研,多次会同省邮政管理局共商对策。2020年4月,省检察院制发1号检察建议,推动更高层面解决寄递安全监管问题。2021年10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向国家邮政局发出加强寄递渠道安全监管的“七号检察建议”,省检察院将此作为全省检察机关禁毒工作要点,严格督导,跟踪问效。

“防范寄递物流贩毒,快递业是第一道防线。对照检察建议,我们进一步压紧压实禁毒责任,并在全省开展为期三年的寄递渠道禁毒专项行动,组织全省21个市(州)局分7个片区开展交叉执法检查;全省检察机关应邀参加相关专项执法检查80余次,发现监管漏洞并积极整改。2020年至今,共立案查处非法寄递毒品案件73起,共处罚金98.48万元。”省邮政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除了完善制度、加强执法,技术赋能也在发挥积极作用。

“当前,我们正在推进寄递渠道安全监管‘绿盾’工程,运用实名收寄系统、视频巡查系统、安检机联网系统,加强涉毒涉爆风险监测预警,通过智能化、信息化手段,实施从收寄、运输、分拣、投递的全过程监管。”省邮政管理局市场监管处处长秦进伟介绍。

技防如何发挥作用?6月23日,记者来到距离成都市区15公里的圆通快递成都分拨中心。安检员卓波正和同事盯着操作台上的屏幕,一件件货物正在接受“过机安检”。“当安检机的X射线穿透鞋子,我们可以看到鞋子从里到外密度分布是均匀的。如果有毒品藏匿,那密度分布肯定是不均匀的。”卓波说。

“整个分拨中心有130台安检机,快递货物从开始到结束整个分拨流程基本是不落地的,所有机器上面都有数据采集设备,如果有疑似毒品货物进出,采集货物图片信息可以作为证据。”四川圆通速递有限公司总经理邵昌明介绍。

“检邮”协作之下,寄递渠道贩运毒品犯罪态势得到遏制。两年来,四川省起诉的寄递毒品犯罪案件中,系快递人员主动向禁毒部门提供涉毒线索的有21件。今年1—4月,全省受理审查起诉15件26人,案件受理数同比下降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