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成博 发自重庆 文/图

6月11日,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川渝地区主场城市活动在重庆大足举行。活动现场,重庆市文物局和四川省文物局签署《共同建设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成立川渝石窟保护研究中心、川渝石窟保护研究联合实验室及科技创新基地。

川渝两省市文物部门共同签订《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建设战略合作协议》

以《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建设战略合作协议》签订为契机,川渝两地将深入挖掘川渝石窟寺突出价值和丰富内涵,探索一条具有川渝特色的石窟寺保护利用之路。双方将共同编制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建设规划,共同组建专家团队,共同推动石窟寺保护关键技术攻关和学术研究,共同实施川渝石窟寺考古行动,共同推进石窟寺综合保护利用重点项目,共同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共同推出一批体现川渝特色的石窟寺外展精品,携手打造中国南方石窟寺保护利用高地。

川渝地区石窟寺文物主要是砂岩质地,结构松散,区域气候高温潮湿多雨,文物本体病害类型多种多样,风化、微生物、水侵蚀、彩绘脱落褪色等自然破坏所带来的文物病害机理研究十分复杂。川渝地区潮湿环境下的石窟寺文物保护与修复属于国际难题,亟需通过多方合作,联合攻关当前川渝地区石窟寺文物保护科技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

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重庆市文物局、四川省文物局共同建设的川渝石窟保护研究联合实验室及科技创新基地,将力争用3—5年时间把联合实验室及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中国南方石窟保护研究和科技创新高地。三方将重点围绕石窟寺病害机理、水文地质、生物病害防治、保护修复材料、保存环境监测与预警、数字化和展示利用、专项修复技术等七个领域,在基地共建、资源共享、课题共研、项目共推、人才共育、成果共赢等六个方面全面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构建石窟寺保护科学技术和科技创新体系,为川渝地区乃至中国南方石窟保护利用提供科技支撑。

根据2020年11月至2021年6月国家文物局部署安排开展的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统计,川渝地区共有石窟寺(含摩崖造像)2850处,点位数量位居全国第一,约占全国总量的二分之一。其中,四川共有石窟寺(含摩崖造像)2134处,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1处;重庆共有石窟寺(含摩崖造像)716处,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自6世纪起,川渝石窟1400余年刊凿不绝,造像序列延续完整、造像数量浩瀚、题刻内容丰富,是中国晚期石窟发展的集大成者,既有北方石窟的“隋唐之风”,又有南方石窟的“唐宋之盛”,还形成了独有的“明清高峰”,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艺术鉴赏价值和文化交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