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仁和区中坝乡启动“政府+企业+群众”模式,破解生活垃圾清运难题

作者:四川日报记者 唐子晴

《四川日报》2020年8月31日 08版

原文如下↓

“喂,刘师傅,我家这里的垃圾桶满了,麻烦一会儿来清运。”8月11日12点,攀枝花市仁和区中坝乡学房村村民陈伟吃过午饭,拎着自家的生活垃圾走出家门,眼见路边的垃圾桶马上装满,他拿出手机拨通了清运员刘兴华的电话。

今年初,中坝乡通过机制创新,建立“政府+企业+群众”模式,解决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难题,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村民们迎来了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聚集起共同解决乡村事务的默契和信任。

“垃圾桶摆得老远,一趟两趟还得行,哪个愿意次次跑嘛。”提起从前村里的垃圾清运工作,不少村民直摇头,倒一趟垃圾至少走500米,垃圾少了懒得跑,垃圾多了不方便,索性就近丢、随手丢。

生活垃圾清运难题要整改出实效。中坝乡引进专业垃圾清运公司,落实责任主体,让村民参与进来。村民有了话语权和监督权,规范垃圾处理的自觉性和热情自然提高不少。

今年,中坝乡政府、各村和樟翔物业公司签订三方合同,正式启动“政府+企业+群众”农村生活垃圾清运模式。垃圾处理变以往政府单方投入为三方投入。垃圾投放点由原来的35个增加到200个,垃圾桶由原来的37个增加到400个,村民投放垃圾的平均距离由原来的500米以上缩短至不超过200米,垃圾清运频次也由原来每周清运2次增加到每周7次。

村民得到了方便,企业得到了利润,政府减少了资金和人力投入,中坝乡垃圾清运工作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在现行垃圾清运机制中,乡党委、政府没有发一个红头文件。”中坝乡党委书记侯峰说,解决生活垃圾清运资金难题,是靠各村组订立村民公约,每人每月5元的垃圾清运费也是自筹的。

“免费”扔垃圾几十年,听说要收费,不少村民一开始并不“买账”。

为此,中坝乡通过党员干部带头筹集资金、委员到各组开坝坝会集中宣传、党员走村入户逐一动员、率先整组筹足经费的村民小组先行先试等方式,带动村民思想转变。

现在,中坝乡的垃圾清运工作不断提档升级,垃圾清运点安上了防雨棚,设置公示栏、宣传栏,村民们享受便捷的生活服务和乡村环境,也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空气清新了,路面干净了,每个月这5元钱花得值!”陈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