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四川是经济大省和人口大省,在全国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四川发挥独特优势、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全局作出重要指示、寄予殷切期望。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了四川要落实的五个战略责任,川观新闻特此推出一组评论,与大家一起学习领会。


建设推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战略枢纽


川观新闻评论员 邓也


在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又一关键节点,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擘画了宏伟蓝图。贯彻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我们要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构筑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基地,建设推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战略枢纽。


和平年代,战略枢纽常被比作对发展有决定意义的中心环节或对发展全局有较大影响的地点。无论是促进国家区域协调发展,还是提升区域对外开放水平;无论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还是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都是当仁不让的战略枢纽。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优化区域经济布局的战略决策,有利于增强成渝地区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在西部形成支撑和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从全国来看,目前已初步形成北有京津冀、东有长三角、南有粤港澳的三大增长极。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做大经济总量是基础,提高发展质量是关键,服务战略全局是要义。成势见效之后,必将有助于促进优势区域重点发展、生态功能区重点保护,将使我国区域经济布局更加完善、发展更加均衡。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具有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独特优势。区域内生态禀赋优良、能源矿产丰富、城镇密布、风物多样,是我国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市场空间最广阔、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战略地位。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拓展对外开放空间的重大部署,有利于助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同时,也是形成强大战略后方的长远大计,有利于发挥成渝地区比较优势,经略西部广袤腹地、拓展战略回旋空间,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


四川的每一次大发展都与国家大战略紧密相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坚决扛起党中央赋予的战略使命,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成势。“一极一源、两中心两地”是目标定位,标定了成渝地区未来发展的战略方位,必须聚焦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不断增强区域发展活力和国际影响力。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是重要要求,要着力提升成都极核发展能级,建强现代化成都都市圈,促进一轴两翼协同联动,提高全域协调发展水平。同时,既要聚力抓好川渝高水平合作的重点领域,办成大事要事、建成重大平台;又要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的实现路径,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内生动力。“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部署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支撑,要顺应空间结构变化新趋势,着眼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平衡性和可持续性,统筹好做强极核和辐射带动的关系。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饱含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成渝地区的深切关怀和殷切期望,凝结着川渝两地广大干部群众的热切期盼,是四川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迎来的重大机遇,其战略牵引力、政策推动力和发展支撑力前所未有。我们要不折不扣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要求,以更高站位和更实举措,强力推动国家战略实施全面提速、整体成势,确保年年有新变化、五年见大成效。


成为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和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战略支撑


川观新闻评论员 张雨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四川要成为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和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战略支撑。这是新时代治蜀兴川的重大责任之一,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四川力量的重要内容。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逆全球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思潮暗流涌动。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四川是全国科教大省、经济大省,理应成为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和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战略支撑。


一方面,我省创新资源丰富,创新基础扎实,目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超万家,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攀升,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西部(成都)科学城等重大创新平台正在加快建设之中;另一方面,从产业发展看,我省“5+1”现代工业体系、“4+6”现代服务业体系、“10+3”现代农业体系基本形成,这些都决定了四川有基础、有责任为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和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成为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和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战略支撑,要进一步落实“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等重要要求,构建富有四川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两个体系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二者有效衔接和有机融合,能充分发挥出科技创新服务于产业发展的巨大优势;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又促进科技创新进一步深化。换句话说,推动二者深度融合,提高其一体化程度,影响着我们未来的发展效率和效益,影响着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和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目标的达成。


构建富有四川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关键在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具有强大的引领和牵引作用,既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又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未来五年,无论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还是增强发展新动力;无论是改变要素组合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益;抑或为经济绿色增长赋能,都离不开创新驱动的支撑。要全面落实“四个面向”要求,坚持一头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一头抓产业技术创新和全社会创新创造,优化完善创新资源布局,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我们还要培育创新创造文化,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培植好人才成长的沃土,形成天下英才聚巴蜀、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良好创新局面。 


打造保障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的战略基地


川观新闻评论员 邓也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产品、能源、矿产等初级产品是整个经济最为基础的部分,加强初级产品供给保障,是现实所需也是长远战略,事关我国持续稳定发展。贯彻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我们要强化粮食、清洁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生产供应,打造保障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的战略基地。


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初级产品保障供给,反复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就是其中之一。传统观念认为,初级产品的技术含量有限、附加值不高,但在全球资源能源需求持续上升的背景下,初级产品因总量有限、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等因素,在产业链中影响力与话语权日益提升。


四川土壤肥沃、物产富饶,自古被称为天府之国。作为农业大省,这些年,四川打出了一套有特色的“三农”工作组合拳,巩固提升了产粮大省、生猪大省的优势地位,推动形成了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蓬勃态势,四川农业大省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农业农村发展的蓬勃态势越来越好。作为资源大省,四川天然气、水、钒、钛、锂矿、稀土矿等资源的储量或产量居全国前列,多年来为我国清洁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的生产供应作出了重要贡献。全省粮食产量时隔二十年再次突破七百亿斤,全省清洁能源装机容量突破一亿千瓦、占比提高到85%以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四川有责任、有能力落实“把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擦亮”“科学有序推进水能资源开发”等重要要求,在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打造保障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的战略基地,必须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把初级产品供给放在重要位置,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粮食关乎国运民生,我们要抓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供给,把稳定粮食产量和大豆种植扩面摆在突出位置来抓,切实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保障种粮农民合理收益。对于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较低和利用粗放的问题,我们要坚持节约优先,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在生产领域,推进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在消费领域,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能源是工业的“粮食”,我们要增强资源生产保障能力,加快各种资源先进开采技术开发应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


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既是当前形势下的重要工作,更是事关长远发展的战略任务。我们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因地制宜找准切入点和发力点,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夯实初级产品供给的安全基石,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筑牢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屏障


川观新闻评论员 刘志杰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叮嘱我们,“一定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写好”,明确了四川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使命。我们要切实扛起长江黄河上游生态保护政治责任,坚决筑牢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屏障,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贡献四川力量。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等重大原则,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但我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国情复杂,依然存在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威胁,同时,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需求也愈发强烈。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环境需要,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保障,就必须树牢生态安全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保障生态安全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四川作为重要的生态涵养地,筑牢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屏障,是我们必须始终铭记于心的“国之大者”。


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对母亲河的保护,是习近平总书记最为牵挂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这些年,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部署实施,“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被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四川作为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同时是全国三大林区、五大牧区之一,享有“大自然的馈赠”,也更加需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切实肩负起筑牢上游生态屏障这一重大历史责任。多年来,四川始终胸怀“国之大者”,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深入实施碳达峰行动,筑牢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战略屏障。


新征程,新使命,扛起长江黄河上游生态保护政治责任仍任重道远,还需久久为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了有力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建立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等系统部署,反映了系统思维、全局视角,是顺应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科学布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筑牢生态屏障,要统筹整体与重点,全面构建“四区八带多点”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同时注重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长江重点生态区等重点地段生态保护和修复,高质量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加快创建若尔盖国家公园。要统筹发展与保护,转变发展方式,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走出一条服务国家战略全局、支撑四川未来发展的绿色低碳转型之路。要统筹改革与监督,既坚持有权必有责、有责必担当、失责必追究,加强督查整改,又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统筹地方与全局,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为契机,健全生态补偿制度,加强跨领域、跨地域合作。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推动长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我们要心怀信念和使命,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上坚定前行,守护青山秀水,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注入强大“上游力量”。


巩固实现稳藏安康的战略要地


川观新闻评论员 张雨


四川是全国第二大藏族聚居区,历来处于重要战略地位,做好相关涉藏工作,事关四川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事关整个涉藏地区乃至全国大局。我们要从治国、安边、稳藏内在关系上把握四川涉藏地区同全省全国大局的内在联系,推动民族地区团结进步、繁荣发展和长治久安,巩固实现稳藏安康的战略要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四川力量。


推动民族地区团结进步、繁荣发展和长治久安,关键在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族干部要全面理解和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自觉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想问题、作决策、抓工作,只要是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就要多做,并且要做深做细做实;只要是不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事情坚决不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质是增强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我们一切工作都要向此聚焦。


推动民族地区团结进步、繁荣发展和长治久安,重点在于高质量发展。从根本上说,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如果没有扎扎实实的发展成果,没有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一切都无从谈起。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明确在共同富裕道路上,要更加注重民族地区等地高质量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和帮扶力度,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我们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抓好落实,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推动民族地区团结进步、繁荣发展和长治久安是一篇大文章,归根究底在于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当前,我省发展站在新的起点上,涉藏地区不少工作也来到了关键节点,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尤其需要我们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和省委决策部署上来,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实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