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觉民  文/图

半边街是成都市金堂县五凤古镇的一条百年老街,因其传统与时尚并存,古典与现代融合,而被成都市评为“最美街道”。

俯瞰半边街。      

半边街又叫白凤街,它与金凤街、玉凤街、青凤街、小凤街将古镇布列成“展翅之凤”之景:头、尾、躯、翼俨然天成。“一镇之雄”的王爷庙尊为凤头,雄健笔直的金凤街、玉凤街贵为凤躯,分置两翼的青凤街、小凤街是为凤翅,飘逸绵长的半边街便是那美丽的凤尾。

俯瞰五条古街,亦情亦景,动静相宜。如果用“繁华”来形容金凤街和玉凤街,那么,青凤街和小凤街依然保持着纯朴、恬静的传统,而介于两者之间的半边街,当是最具市井文化和江湖气息的一方天地。

与半边街相连的凤池紧接着西大门。      

半边街,是五凤先民依山临崖而建的一条步行街,也是旧时西去成都的通衢大道。其街景,薄雾环绕,炊烟渐起;其建筑,背山面水,茅檐低下。宽处两边布列,窄处一排建房;其风格,有川西民居的建筑,有前店后宅式的商铺,还有共叙乡愁的会馆。一里余长的街道,各色人等,“五方杂处”,百业兴旺,和谐相处,其乐融融。

整个街区布局精巧、古韵浓浓,是五凤历史的缩影和文化地标。

走进半边街,好似翻阅码头人家的生活画卷。

从尚义广场拾级而上,好似走进了一处历史长廊。老酒铺、小作坊、手工店等让人眼花缭乱。揽客的吆喝声与饰品店的敲击声,伴随“石梯梯”的童谣,在穿梭的游人中此起彼伏。爬上六台五十五级石阶,眼前豁然开朗。登高所见,川西式建筑在背倚白凤山下蜿蜒曲折,临崖而建的客栈、酒肆、饭店,居街邻排;五福楼、观音堂、福音堂“镶嵌”其间,曲径通幽。

这条长约460余米的街道,在狭小的古镇中显得格外漫长,不觉勾起了我对往事的无限思绪:在逼仄的街面上,置货的老板、拉纤的船工、送货的挑夫与赶场的民众擦肩而过。船夫脚力、平民百姓,行色匆匆,出入于布列有序店铺之中。有的苦中作乐于勾栏瓦舍间;有的大摇大摆地进出于五福楼、观音堂或江西馆,企图寻找自己的快乐和归宿。他们将惆怅、辛酸丢在这里,也将快乐和希望寄托于此。

不足500米的半边街(白凤街)梯连着梯。      

每当夜幕降临,街内热闹非凡,贩夫走卒、乡间平民蜂拥而至,穿梭其中。有的停下白天的忙碌,丢下满身的疲惫,寻找各自己的乐趣;有的走进酒馆,来一碟小菜要一碗黄酒,伴随月光品味人生。

街中五福楼前的一通清代“重修栏杆”功德碑,保存至今。碑上对联却记载着半边街别样的过往,碑文镌刻着张王李姓五凤先民共襄善举的故事。

“市近岩斜虚半□(面),路经石补赖同□(心)”。依山而建的整条街区就势而起,三十余米的悬崖下黄水河溪水,蜿蜒向东,半崖上的碎石栈道曲折向西,衬托出整个建筑的险峻与雄伟。白墙黛瓦的四合院、飞檐翘角的风火墙、高耸入云的福音堂,以及前店后院与宅、厅、阁相结合的商铺,在青山绿水间,在夕阳的晖映下熠熠生辉,构筑成一幅着墨淡雅的《富春山居图》。

整条半边街以白凤山为背景,山色建筑浓淡相宜,疏密有度,画面淡雅,山水相依,极富变化。

半边街犹如成都市区的宽窄巷子,它是一方人的记忆,是城市变迁与小镇余韵的见证。

当我再次走进半边街,几分留恋几度繁华,昔日的格局和古韵依然。返璞归真的“抱朴上舍”,内外兼修的“德门仁里”,山中揽月的“半山美居”等建筑依山而起,三阶层级布局的院落,更显“半城嚷、半城媚”的精巧。十八个院落或蜿蜒曲折、或高低错落、或悠闲雅致。一字排开的“成都小吃”“谨庐客栈”“凤凰台”,替代了过去的酒肆饭馆,映入眼帘的是一院一景,别有洞天;一层一韵的“群诚半山”“隐院会所”“桔子红了”,登高望远,相映成趣;而原有的“观音堂”“五福楼”换了新颜,树影婆娑,声声祈愿。

半边街景。      

这是一幅古代文明与现代文化的历史画卷。

夕阳西下,漫步街区,或遥望天际,一轮弯月高悬;或凭栏俯视,溪水潺潺沁心田。侧耳倾听,小窗雅韵绕梁声:“古宅老铺老庭院,半边悬崖半边街。绵长飘逸似凤尾,高低错落如琴台。悠悠雅韵天然生,淳淳山风扑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