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唐子晴

夏日来临,木里花开。万花丛中,仿佛能寻见攀枝花的火红身影。

绵延12年,攀木情在帮与扶中愈加深厚。一年前的5月,攀枝花市第六批对口帮扶木里藏族自治县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带着由“帮”向“兴”转变的决心,再次踏上了这片热土,扎根木里。

窗外山野花开正盛,屋里百姓日子红火。一年来,全域结对让木里发展后劲更足,凝聚起更多发展合力。产业在项目推动中迎来新的机遇,民生福祉进一步得到提升。

调研先行

3个转变催生新的帮扶重点

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木里该怎么走?

“俗话说入乡随俗,先了解村民们的生产生活现状,了解乡情民意,才能找到抓手。”工作组领队,木里县委常委、副县长高升洪回忆,队员们抵达木里的第二天,就迅速开展调研。

9天时间里,队员们的脚步踏上挂职的11个乡镇,了解村民的工作、生活情况和所在乡镇有关情况。随后,完成了全县27个乡镇的调研,对各乡镇的产业发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情况进行梳理,理清新一轮对口帮扶工作思路——如何“兴”。

“具体来说,思路包括了‘三个转变’。”高升洪介绍,产业发展由原有的示范带动向增强造血功能转变;帮扶形式由捐赠向促进攀木两地产业合作转变;人才培养从干部帮扶向综合型人才培育转变。

工作组坚持每年制定对口帮扶实施方案,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推动“施工图”变为“实景图”。思路转变,催生出工作队明确的工作重点:充分发挥攀枝花帮扶优势,突出民生导向,实施一批重要民生项目、重要社会项目和重点基础设施项目,推进产业帮扶,切实增强造血功能,同步推进科技、人才帮扶。

在工作组的帮助下,木里建起产业发展项目。受访者供图

项目冲锋

搭建产业发展平台,夯实民生发展基石

“听说乡里要建个皱皮柑种植园,还要安小火车。”5月31日,木里县依吉乡村民们对即将来到家门口的新东西议论纷纷。村民口中的“小火车”正是在攀枝花市米易县、盐边县已经应用的单轨运输车。

攀木两地地形地貌相似,居山地,集中连片的土地少。刚到木里,工作组队员、挂职木里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袁野发现,木里产业发展中,畜牧业情况较好,但种植仍是短板,“要想乡村振兴,产业一定要活起来。”他和队员们商量,大力提升种植业短板。

袁野介绍,依吉乡皱皮柑产业示范园项目面积约500亩,运用现代科技,使产业发展节本增效,“种植户不用再背着农资或者果子跑1.5公里,最多走300米就可以;采摘期也不用再花一天五六百元雇人了。”

不仅有皱皮柑产业示范园项目,今年,攀枝花市第六批对口帮扶工作组还将通过8个产业项目,以技术指导、基础设施提升等为重点,创新开展商务帮扶,产业协作提振发展信心。

民生冷暖见初心,一枝一叶总关情。工作组以雷霆行动发展产业,以暖心举措关注民生。孩子们上课方不方便、村民们看病及不及时,都成为队员们挂在心上的事。

“我们准备为木里民族中学购置直饮机、乒乓台、办公设备等配套设施,给木里县人民医院购买单泵血液透析机、监护仪、空气消毒机等医疗设备,让村民们的学习、生活更加方便。”工作组队员、挂职木里县政府办副主任李正国介绍,以项目资金为引擎,一年来,工作组已累计投入帮扶资金3413万元,完成15个项目建设,“今年计划投入帮扶资金4491.98万元,建设32个帮扶项目”。

工作组积极培训木里本地技能人才。受访者供图

人才“托底”

留下带不走的工作队和带得走的技能

经历了3个月的实操锻炼,木里县白碉乡白碉村的范万云已经熟悉了去年刚学到手的电焊技术。在木里县城,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他感叹技术改变了自己的生活。

“人才是发展的基础,有了他们,当地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高升洪介绍,除了积极培训本地技能人才,工作组专门打造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攀枝花对口帮扶干部人才队伍。

工作组中,14名骨干教师和13名医生在各自岗位上“传帮带”,为木里教育、医疗事业发展种下颗颗种子,悉心浇灌。

同时,采取“集训+实践”“送进去+带出去”等多种方式,大力实施教育人才、卫生人才、旅游人才、急需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人才培养工程。目前,已开展卫生、教育、旅游、农村实用人才等九大主题培训300余期,培训各类人才1.2余人次。

攀木情深再迈步,共赴振兴新未来。攀木协作挥毫落纸,一幅乡村美、产业兴、村民生活舒心的画卷正在徐徐绘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