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徐莉莎

“让各类创新资源充分活跃起来、让更多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出来!”5月27日,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开幕会上,王晓晖同志所作的报告中的这句话,引发现场一阵热烈的掌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四川是全国科教大省、军工大省,创新资源丰富、基础扎实。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明确:一头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一头抓产业技术创新和全社会创新创造。

代表们注意到,党代会报告此次在延续这一重大部署同时,特别用“坚持”二字予以强调,同时明确:依靠创新驱动塑造发展优势。“凸显了省委的战略定力。”代表们说。

未来五年,四川如何精准发力,做到抓两头、两头都抓得牢抓出实效,让“第一动力”更加澎湃?代表们展开热议。

为国铸剑,打造科技创新“国家队”

科学城是创新资源集聚的载体。党代会报告提出,强化天府新区创新策源功能,扎实推进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和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

与科技园、高新区不同的是,科学城更强调原始创新能力。西部(成都)科学城如何建?省党代表、四川天府新区党工委书记刘任远提出,要锚定与西部(重庆)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共建西部科学城战略目标,以科学城为核心承载,以天府实验室牵引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集聚,以“科学家园”理念促进多元创新主体汇集,努力贯通“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创新链条,打造高效紧密创新生态圈,带动四川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跨越。

战略科技平台是“国之重器”,重点承担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国家实验室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作为四川争创国家实验室的“预备队”,天府实验室正按照党代会报告中的部署高标准建设。“首个挂牌的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已经面向全球开展了三次‘招兵买马’,现在已有近300人的团队在开展工作。”省党代表、成都市科技局局长丁小斌在会上透露,今年内,天府绛溪实验室和天府锦城实验室将挂牌。

届时,天府实验室体系将完成“组团”,正式成为四川争创国家实验室的“预备队”,四川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再添支撑。

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方面,丁小斌透露,今年成都将推动电磁驱动聚变装置、跨尺度矢量光场两个大科学装置开工建设。这两个项目都是获批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川版“国之重器”,奔涌着科技创新的强大动能。

动能转换,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

党代会报告中提出,要依靠创新驱动塑造发展新优势。这意味着,未来五年,四川要着力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促进科技与经济融合融通。

省党代表、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陈凡章介绍了一个典型案例:该院下属企业孵化的川南航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将航天火工技术转化成为油气井开采中必备的射孔器材。该公司近三年净利润近2亿元。

让更多中央在川重大科技成果留在四川、生根四川。就在党代会开幕前,省科技厅开启了支持中央在川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聚源兴川”行动,计划每年支持20项左右,每项原则上一般不超过500万元,力争5年支持100项左右。省党代表、科技厅厅长吴群刚说,这是四川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通道的又一创新探索。

除了抓项目,省党代表、西南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顺洪认为,最迫切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让更多职务科技成果开花结果。

他注意到,党代会报告中提到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和中试熟化平台建设。作为此项改革的发起者之一,他心情激动,“回校后要化省委的信任为推进工作的巨大动力,进一步把工作做仔细、做扎实,形成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的‘四川方案’。”

目前,在省委的大力支持下,已挂牌成立了四川省科技项目中试熟化平台,大力促进更多、更广的科技成果转化。王顺洪说,此平台运转一旦成功并形成规模效应,此项改革的路就全部蹚通了,必将极大地影响中国科技创新工作,极大地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推进创新型经济、创新型社会建设。

要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还需要加快培育各类创新主体。吴群刚表示,将健全科技型领军企业成长机制,建立面向企业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