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王代强

“每当想起木乃列哈一样的脱贫群众,我总是热泪盈眶,感同身受,充满动力!”说完这句,凉山州甘洛县新市坝镇党委书记阿衣什哈莫,再也抑制不住情绪,右手食指轻轻推了推酸酸的鼻头,眼眶湿润。

举全省之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全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面摆脱贫困,特别是聚力攻克大小凉山彝区深度贫困堡垒,四川与全国人民一道步入全面小康社会,兑现了向全省人民的庄严承诺。

5月27日下午,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凉山州代表团会议现场,阿衣什哈莫等多位来自基层的党代表,深情回顾近年来家乡发生的巨变,言语间满是激动和感恩。同时,大家满怀坚定的信心,既实又细地谋划着未来。

凉山团代表踊跃发言。 川观新闻记者 欧阳杰/摄

话脱贫:

过去无法想象的愿望实现了

发言席上,穿着纯手工缝制、独具甘洛风格彝族服装的阿衣什哈莫精神抖擞。这位在三个乡镇任职过党委书记的女干部,为了更好表达感恩,前一晚字斟句酌,将手中的发言稿改了一个通宵。

“党代会报告指出,全省62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其中就有我工作过的乡镇的居民。”阿衣什哈莫说,“本来发言稿中写了好几个老百姓的故事,但由于发言篇幅受限,反复思考,只能忍痛删减。”

木乃列哈是沙岱乡各布村一位脱贫户。“她家五口人,老公身体不好,靠种玉米和土豆供三个娃读书,纳入贫困户后,一家人从土墙房搬到了小楼房,还得到了公益性岗位。”阿衣什哈莫声音洪亮地说,从前这家年总收入不足8000元,如今已超4万元。

凉山团代表踊跃发言。川观新闻记者 欧阳杰/摄

她还笑着讲了一个故事——曾经,新市坝镇一个小伙儿准备与相处多年的同村女友结婚,但女方家长提出25万元彩礼。阿衣什哈莫和村组干部们到女方家反复宣讲移风易俗政策,最终让其放弃了高额彩礼想法,促成一对新人喜结连理。

笑着讲故事的,还有喜德县光明镇阿吼村第一书记王小兵。“我6年前到村里时,看到的是泥泞的村道、低矮破烂的土坯房……当时,全村年人均收入仅有1500元,没有集体经济,很多群众还处在‘土豆填肚子,养鸡换盐巴’的贫困状态,真的令人心痛。”

他挺直了胸膛,字正腔圆,“当时我就想,要想尽一切办法让老百姓摆脱贫困。”挨家挨户讲脱贫帮扶政策,动员流转土地种植川贝母、百合等中药材,引进企业和技术人才量身打造产业发展规划,村里一天一个样。“去年,全村年人均收入达到11965元,比精准扶贫工作启动之年增长了近7倍!”

感动的气氛,弥漫着整个会场。坐上发言席,木里县人民医院党支部副书记祝玛,讲起了她的父亲。“他曾是一名‘赤脚医生’,小时候总看见他骑着马上山采集、晾晒、炮制藏草药,背着药箱跋山涉水去给乡亲们看病。”

如今,祝玛已经当了28年医生,见证了木里县医疗事业的地覆天翻。“乡镇有了标准卫生院,村上有了卫生室,县人民医院也从原来的3层楼发展到了现在的两栋8层大楼。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纳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保障范围,老百姓‘看不起病’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大大提高。这是我们过去无法想象而又最迫切的愿望,现在实现了!”

凉山团代表踊跃发言。川观新闻记者 欧阳杰/摄

谋振兴:

基层治理、产业发展、医疗卫生等还需要深化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诉说感动之余,代表们对未来如何发展作了细而实的谋划打算。

“有信心!”阿衣什哈莫说,经过一年多的巩固提升,新市坝镇从未发生过一例返贫案例。加上近来镇上创新推行了网格基层治理,让防返贫监测更加科学精准。“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在基层治理上下功夫、出实招,整合用好全镇17个网格管理力量,加强返贫监测。同时,通过德治、自治、法治相结合的方式,推动移风易俗,让大家把更多精力放在产业发展上。”

着眼当下发展,王小兵也是底气十足。“村里的百合等中药材产业这几年逐渐产生效益,不但鼓起了老百姓的腰包,村集体经济也从无到有,每年有10余万元。”王小兵说,党代会报告提出,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阿吼村将以发展产业为抓手。今年,村里扩大了百合种植面积,村里还规划了乌金猪、金银花等种养项目。

在王小兵看来,阿吼村虽然已经完成脱贫摘帽,但他作为第一书记的责任未减,干事创业的精神要延续下去。

凉山团代表踊跃发言。 川观新闻记者 欧阳杰/摄

从县里到乡镇,再到村组,医疗条件的持续完善,让祝玛对老百姓的健康不再担忧。

下一步如何提质量、补短板?祝玛建议,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的医疗帮扶力度。比如,可以出台支持民族地区医疗人才队伍建设政策,加大民族地区医疗卫生“填平补齐”工程倾斜支持力度,建立民族地区基础医疗设施建设项目库,增强基础医疗能力,让老百姓更好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