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李婷

距离8月29日还有2天时间,届时首个“成渝双城诗酒文化论坛”将邀请成都、重庆双城80余位诗人、评论家、朗诵家等,齐聚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郎酒庄园,以酒为媒,以诗论道。两地诗人翘首以盼引热议,8月27日,此次论坛的参与者、重庆诗人、环球人文地理刊系总编辑李海洲,提前分享了自己的心情和感悟。

“从某种意义来说,重庆与成都是血脉相连的,不少文化历史人文领域相互渗透,诗歌也是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领域之一。”李海洲说道,纵观整个中国诗歌发展,不少举足亲重的流派里都有成渝诗人的影子。比如朦胧诗里的李钢、傅天琳。进入80年代以后,莽汉主义中的李亚伟、整体主义里的刘太亨、非非主义里的杨黎、还有大学生诗派等。进入90年代,尤其是2000年以后至今,成渝两地诗人依然有相互尊重的传统,甚至国内其他地方的诗人,有时也会来成渝地区“拜拜码头”。“这其中的血脉错综复杂,一脉相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李海洲看来,这次论坛表面上分成了两个阵营,实际上一脉相通。“因为成都和重庆,没有心理距离,唯一的距离是高铁的距离,而且高铁的时间也只有2个多小时。”李海洲补充,其实早在前几年,成都和重庆诗人就有小规模的交流,不过这次大展,在整个新诗史上也是意义非凡的。能有人站出来将两地诗歌进行梳理,让两地诗人聚在一起联欢交流,是非常难得的。这体现了一种气度,拿出这么多版面,还有郎酒的赞助。“希望这个活动能做成一个经典品牌,甚至是‘双年展’,甚至一直能够延续下去。让大家能够在很多年以后,能够回想起这一次论坛,觉得是那一年的盛会。”

“两地诗人能坐在一起摆摆龙门阵,我在其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也非常快乐。”李海洲说,他发现这次论坛中设置了中老年等年龄段,觉得很有趣。从80多岁的前辈,到20多岁的年轻人,横跨近60年,这种很像新诗百年以来的“四世同堂”,诗歌大家庭里有种“大团圆”的感觉,有爷爷奶奶在,叔叔阿姨在,还有年轻伙伴在,大家一起出来亮亮相,提提劲。“能拉出来这个阵容,实属难得。”毕竟,成渝的文化需要传承,两地的诗歌也需要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