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河的生态系统,反映了一座城市的生态观。纵观国内外滨水城市,河流及河岸空间都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载体。穿城而过的旌湖,作为我市最重要的核心生态廊道、城市中轴绿廊,承载了德阳人民对幸福宜居城市的美好向往。旌湖两岸绿色生态带建成后,它将宛若一条五彩丝带萦绕旌湖,这条湖岸绿廊、滨河秀带怎么建?怎样才能让生态持续提升?推进过程中,既要考虑长远,又要关注细节。

探点位:岷江路大桥西岸至青衣江路大桥西岸

植物品种、色彩和群落结构单一

初夏,位于旌湖上游的市区北公园,月季花开得正好,姹紫嫣红、美不胜收,前来观赏的市民络绎不绝、争相打卡。“如果一年四季都有花可赏就太好了,希望能根据不同季节,栽种不同植物,让城市环境更美,让市民生活更幸福。”正在这里游玩的周女士对旌湖两岸的场景和体验有更高期盼。

“旌湖两岸绿色生态带,整体植物比较单一,特别是岷江路大桥到凯江路大桥两岸标准段,如石刻公园附近,以香樟树为主,美丰公司附近则是黄葛树居多。”中建西南院设计负责人程锐说道。

看规划:滨岸环境增绿添彩更好满足市民需求

在注重生态环境打造的同时,还兼顾市民生态体验提升。比如将打造旌湖客厅,整合现状散碎空间,开展退台式驳岸改造,构建多层级休憩、观景和聚集空间,保留现有大树,增加蓝花楹和林下花境,增加层次感,丰富植物色彩,既提升旌湖两岸颜值,又提升市民幸福生活体验。

探点位:长江路大桥西岸至凯江路大桥西岸

缺乏生态体验、展示和教育空间

在长江路大桥和凯江路大桥西岸,河岸以直立式为主,亲水性差。“让人们的参与性、体验感更强,更契合现在城市发展需要,以前旌湖两岸亲水体验不够丰富、部分道路硬质铺装面积较大,体验感较弱。”程锐说道。

“孩子特别喜欢在水边看蝌蚪、玩水,在草坪上奔跑、搭帐篷。我觉得周围一些城市的湿地公园可以借鉴,希望能更多‘沉浸式’体验,像亲水乐园、书吧等。”家住凯江路大桥西岸的市民林先生是个“超级奶爸”,经常“遛娃”,对于他来说,他期待更多具有教育性、生态参与性的空间。

看规划:生态互动乐享自然 建设海绵生态示范样板

按照规划设计,聚焦生态持续上,将通过改造提升现有公共空间及滨河岸线,打造集自然生态、亲水互动、旅游休闲于一体的活力节点。

“比如月季草坪,通过梳理现有的乔灌地被等植物的层次,形成可进入、可参与草坪空间,市民不仅能尽情拥抱大自然,还可以搭帐篷等体验慢行休闲之乐,这已成为现代都市人假期出游的潮流。”中建西南院设计相关负责人董洪兵说。

“整个绿色生态带打造将充分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骑行道采用透水混凝土材质,人行道采用卵石、透水砖等材质,二者皆具有透水功能,实现更科学的雨水收集和利用,同时计划在南北公园打造海绵生态示范样板——雨水公园。”董洪兵介绍道。

湛蓝天空下,步道整洁如新,水体清澈透亮,青翠草坪搭配雨水公园,粉色的樱花树下,鸢尾摇曳……这是雨水公园建成以后的样子。

雨水公园依托自然地势条件,有储存、净化地表水等作用。当雨水汇集并达到一定高度后,将通过植物、透水材料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并使之逐渐渗入土壤,多余的水则成为低洼地的水源。雨水公园对打造海绵城市提供了一个示例范本。

探点位:长江路大桥西岸至青衣江路大桥西岸

现有滩涂地及湖心洲生态退化

清晨,碧空万里,鸟鸣嘤嘤。沿着长江路大桥一直走到青衣江路大桥,可以看到沿岸的滩涂和湖心洲中,部分植被稀少。董洪兵说,他们在前期调查中发现,现有滩涂地和湖心洲存在生态退化的问题,部分湿地也比较杂乱。

在工业城市观鸟已成为德阳市一张独有的生物多样性名片,每年到德阳越冬的候鸟众多,给城市增添了生机与亮色。

走在湖边,在北公园外的滩涂湿地,几只鸟儿正悠闲地来回踱步,市民王女士带着孩子在湖畔看鸟,“希望德阳的生态越来越好,更多的鸟儿能来德阳安家。”

看规划:自然式修复滩涂空间

“比如在北公园外,结合现状独特的水湾和滩涂湿地,我们将构建半围合的生态体验空间,主要以退台式驳岸、廊桥和栈桥等元素形成可观景、可休憩、可聚集、可亲水的多元空间。”董洪兵介绍道,针对滩涂地及湖心洲生态退化的问题,将开展自然生态修复,植物将更密更好,给各种鸟类提供良好稳定的栖息环境,让人与自然将更加和谐相处。

此外,从自然性角度考虑,董洪兵还建议选择适宜植物,为本地昆虫、鸟类等动物提供“可口”的食物和生存空间。

市民期待:出门即公园,生活更美好

“平时闲暇时,我都会去旌湖边走上几分钟,看看两岸的风光,呼吸新鲜空气,心情会特别舒畅。”在旌湖旁居住的市民方大爷说道。旌湖作为德阳的“城市绿肺”,随着两岸绿色生态带的建设,城市生态也会不断有机更新,现代化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也将加快推进。

来源:德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