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舫

2019年,新中国意气风发地迈入第70个年头。站在那个历史节点,每一位中国人——不论是站在天安门广场,还是坐在电视机前——都不会,也不应该忘记,70年前,从旧世界走出来的中国,是怎样的满目疮痍、百废待兴。

70年来,新中国从来没有忘记与我们并肩携手的朋友们。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大会前夕,一腔热忱支持中国、促进中外交流合作的六位国际友人,获颁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这其中就有伊莎白·柯鲁克。

这位今天已经107岁的世纪老人,1915年出生于中国成都。在成都华西坝长大的伊莎白,自小就对中国这片土地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她在加拿大接受了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后,回到中国四川从事人类学田野调查,写出了人类学重要作品《兴隆场》初稿。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伊莎白和未婚夫——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大卫•柯鲁克回到英国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并结婚。战争结束后,伊莎白和丈夫毅然选择返回战火纷飞的中国,在中国解放区参加了土改,并深入调查,写出又一部人类学重要著作《十里店》。她积极参与中国革命和建设,成为新中国外语教学的拓荒者。她撰写了多部中国乡村调查的学术专著,对于在世界传播中国故事、促进中外友谊做出了贡献。

作为人类学家、国际共产主义者、教育家、新中国英语教学拓荒者,伊莎白·柯鲁克与中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奋力投身于建设新中国的伟大事业中,为中国教育事业和对外友好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她用一生“向世界展示了一个真实生动的中国,传播了和平美好的中国声音”。近年来,伊莎白的感人事迹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广泛关注。人们钦佩她的才华与学识,叹服于她与百年中国休戚与共的命运,更赞美她与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

在杖朝之年,四川作家谭楷写出了35万字纪实文学《我用一生爱中国:伊莎白·柯鲁克的故事》。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索的重要问题。谭楷历时三年,通过大量采访和实地考察,用一个个小故事和珍贵的历史图片,讲述了伊莎白·柯鲁克在中国成都华西坝的成长,在四川、重庆等地从事人类学研究,和丈夫大卫·柯鲁克一起到英国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并加入英国共产党,随后回到中国解放区考察,并在新中国成立后,投身英语教学、促进对外友好交流等丰富的百年人生经历。《我用一生爱中国》是一部丰富丰满丰盈的大书,谭楷在这部沉甸甸的书里,用伊莎白·柯鲁克的故事回答了这个问题——伊莎白·柯鲁克如何亲历中国百余年的历史巨变,如何见证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从创建到不断发展壮大,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历程;她用一生热爱中国,这个书名真实地写出了她的生命的信念、信仰,她的执着、她的坚韧,她的牺牲、她的付出。

谭楷是一位非常勤奋、创作功底非常扎实、创作力极其旺盛、创作状态极其饱满的作家,是一位成熟的、颇具有个人创作风格的作家,是一位时时挑战自己、奋力奔跑的作家。他的报告文学作品《让兰辉告诉世界》《枫落华西坝》、科普作品《我是大熊猫》,都有着不凡的成就。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曾说:“思想,就是推动自己和全人类的生活的力量。”是的,《我用一生爱中国》中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书中时时充盈着的思想的力量。有人说,这是一部80岁的智者向107岁的智者致敬的作品。诚哉此言!谭楷说,寻觅百岁老人的足迹,是在重读中国近现代史。已经迈进80岁门槛的作家谭楷将他最新的人物传记作品定位为“故事”,讲述中国故事,这个定位适合国际传播的规律,适合主题文学的传播,显示出创作者的智慧和对其历史叙事、人物故事的把握能力。

品读谭楷笔下伊莎白的故事,仿佛在重温中国近现代史,亲切而熟悉。谭楷在书中写到一个细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向全世界宣告成立时,伊莎白和她的丈夫应邀登上天安门观礼台,亲眼看见五星红旗在万众欢呼声中冉冉升起。她是光荣的国际友人,又是刚刚生下幼子的母亲,观礼过程中她不得不离开一会儿,横穿长安街,回到东交民巷的家中给两个月大的儿子哺乳。离开时,大卫对伊莎白说:“你要牢牢记住,我们在观礼台所站的位置,对着‘人民’两个大字——记住‘人民’,‘人民’!”“人民”两个字,被伊莎白牢牢记在心中。这段一语双关的描写,一方面写出了作为母亲的伊莎白的故事,一方面写出了作为中国老朋友的伊莎白对中国的了解和体悟。2021年,中国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睹四川老少边穷之地天翻地覆的变化,伊莎白由衷地高兴。在书中,读者会读到两条故事线,它们在两个不同的时间但相同的空间里时而交错、时而重叠、时而平行,一条是伊莎白在中国的传奇经历堪称波澜壮阔的人生,这个加拿大女子在百年的时代大背景下融入、参与和创造以及试图努力改变中国乡村社会的人生;一条是作家谭楷对伊莎白百年人生的追溯和寻找、纪实和评述,他如同一个探险者,带领着读者在这一个世纪的风云里穿梭、飞翔。

伊莎白·柯鲁克的一生,就像一条丝线,串起了100多年纷繁复杂的历史记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国革命、新中国建设,人类学研究、乡村改造、兴办教育……这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最高荣誉勋章“友谊勋章”获得者,107岁的国际友人,携带着跨文化的基因,把她的激情和热血,奉献给了中国的伟大事业。

这是一部值得中国文学史记载的作品,谭楷在这部书的后记中写道:“我有一点底气,因为我是伊莎白的‘华西坝’老乡,我对她成长的环境以及她做人类学田野调查的那条藏彝走廊比较熟悉。”其实何止如此,他一直是带着问题写伊莎白,“她为什么学社会人类学?她为什么会从和平主义者,变成中国革命的支持者、参与者?在她百余年的人生中,都发生了哪些精彩的故事?为什么她每一次的选择都是中国?”正是带着这些问题,谭楷重走伊莎白人类学田野调查之路:走进泥巴山、贡嘎山,走进汉源彝乡、赵侯庙、杂谷脑河谷的藏羌山寨,研究《兴隆场》《十里店》,六次访问多伦多,“徘徊在静静的多伦多大学校园里,有了书写伊莎白的信心”。开启这本书的写作计划的时候,谭楷“想想自己,毕竟是奔八十的了”。可是,他发现,“2013年,已经98岁的伊莎白,每天起得比鸟儿还早,还在孜孜不倦地整理她的人类学专著,与她相比,我还如此年轻”。他用一种紧迫的状态和抢救的姿态写作伊莎白,“就像发现了一片含金量极为丰富的沙滩,若不尽快将‘金子’淘出来,这些‘金子’很快就会被岁月之河冲走”。谭楷与时间赛跑,他说他没有哪一天是在凌晨一点前睡觉的,正是这种与时间赛跑、在新时代奋力奔跑的精神,令人感动,让人奋进。

谭楷是用伊莎白的精神写出了伊莎白,用伊莎白的智慧写活了伊莎白,用伊莎白的百岁人生写出了伟大中国的百年征程,写出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初心与使命,把光荣镌刻在中国的伟大征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