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观察 杨蜀丹

“其实,在来资阳前我就在研究王褒这篇文章,来到这里后,更加坚定了要传承这篇历史杰作的念头。”5月17日,刘昌明再次翻开《僮约校注》仔细阅读起来。为了研究“烹荼尽具”“武阳买荼”8个字,5年多来,他的足迹遍布资阳。说到这,那段时间的点点滴滴又涌上刘昌明的心头。

《僮约校注》

2016年,刘昌明来到资阳,开始参与创办资阳环境科技职业学院,这是西南地区唯一覆盖环保全产业链人才培养的高等院校。“大学有一个重要的职能,那就是传承、引领地方文化,我们理应担当起传承、弘扬像《僮约》这样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文化成果。”刘昌明介绍,《僮约》看似是一篇劳务契约,实质通过这篇契约,记载了西汉时期,四川地区的社会组织状况、社会经济状况、劳动生产状况、家庭生活状况等,初步统计,文章里面记载了数十种劳动场景、生产场景,生活场景,以及数十种生产生活用具、数十种家禽家畜和动植物,对研究西汉时期四川地区的社会经济历史、生产生活历史、动植物与人类共生的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烹荼尽具”“武阳买荼”两句话,是对人类种茶、饮茶以及茶具、茶叶交易市场的第一次确切的文字记载,也是世界茶文化历史上最早的文字记载,这对研究西汉时期的历史文化以及中国茶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又是一名茶文化研究者,刘昌明表示,王褒的《僮约》是绕不过的话题,王褒作为资阳“三贤”之一,充分肯定了他的历史地位。“为了准确的宣传好《僮约》这篇文章,我便萌发了做一本校注的想法。”在参与创办和管理学校的5年里,刘昌明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多次前往王褒的故乡——墨池坝,王褒墓、洗砚池、三贤公园,乃至简阳大华茶城王褒雕像……与王褒相关的地方,都留下了刘昌明的足迹。《僮约》中提到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种植植物、野生植物、家禽家畜、野生动物也专门做了图注。“连架、辘轳、斗笠、蓑衣等生产生活工具都是深入农村拍摄的照片,我们还专门去到了丹山的万亩荷塘拍摄莲、藕。”刘昌明表示,这些影像资料都是具有资阳特色的,收集如此大量的影像资料,就是为了让读者更能理解《僮约》这篇文章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更是为了传承资阳地方文化。

如今,资阳环境科技职业学院逐渐步入正轨,资阳这座城市厚重的历史底蕴也在刘昌明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刘昌明表示,这本《僮约校注》只是一个开始,为广泛传承《僮约》这篇千古奇文,他将进一步深化对《僮约》的研究,一部旨在为大众读者服务,让大众读者都能读懂《僮约》的专著《僮约注读图解》,已列为刘昌明研究团队的写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