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永禄(左)和王淑荣在讨论小麦麦穗长势。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都 文/图

又到一年小麦黄。穿上工作装,戴上防护罩,南部县南隆街道办大山湾村90后种粮小伙谢松驾驶着“铁牛”在田间来回奔驰。5月13日,南充市农业科学院邀请有关专家对该示范区进行实产验收,最终测产结果为平均亩产367.98公斤,最高亩产达到411.3公斤。

“比上一年又有所提高。对于坡坡地而言,小麦亩产能够达到350公斤以上,已经很不错了!”现场验收专家组组长、省农科院作物所副所长汤永禄研究员宣布测产结果后,感叹道。

谢松也满意地告诉记者:“我所在的益发合作社今年在小春作物生产上继续采用的是机播,在各位专家的技术指导下,结合花期的一喷三防等管理,产量再次提高,我很满意这个结果。”

取得这样的成绩并不容易。作为该示范区的实施单位,南充市农科院麦作研究所副所长蒋进介绍,丘陵区土壤瘠薄,这季小麦在播期受土壤湿害影响,进入后期,还面临干旱的威胁。

“为此,我们依托三区人才、四川省麦类育种攻关等项目,通过选用抗病性好的南麦660等优良品种,实行全程机械化种植,在南部县示范推广优质小麦品种和绿色高效种植技术,以此为当地的粮油产业发展赋能。”南充市农科院正高级农艺师王淑荣告诉记者。

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刘登才介绍,作为丘陵旱地,该生态区的小麦丰产及种植为小麦育种和旱地耕作栽培模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平均亩产再创新高的背后,还折射出种粮户的自主学习性。“身为一个新农人,我的责任就是提高粮食生产水平,把产量提上去。”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粮食生产者)获得者,谢松从2014年底回到家乡开荒,发展至今,专合社的种植面积达700亩,机械化率达到95%以上。

“最大程度使用农用机械,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成本是获得效益的关键因素。”谢松说,今年土地的肥力还未完全跟上来,在精细化耕作方面还也有所欠缺。接下来,在相关技术的配套和指导下,将着重在这些板块上发力,增产30公斤以上不成问题。

“针对丘陵区小麦种植,我院麦作所集成的丘陵区小麦轻简化高效栽培技术,为川东北地区粮食增产做出了突出贡献。”南充市农科院院长黎德富介绍,麦作所近年来先后育成高产优质多抗小麦品种8个。下一步,全院将继续做好新品种选育、强化种质资源创新,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夯实基础,打好种业翻身仗,积极保障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