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收获现场。  史晓露 摄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都

5月12日,验收专家组对广汉市连山镇锦花村上百亩小麦进行实产验收。结果显示,6个田块的小麦平均亩产达600.2公斤。这意味着西南地区百亩规模小麦单产新纪录在广汉市诞生——亩产首次突破600公斤!

巧合的是,一年前的同一天,同在一个区域,西南地区上千亩规模小麦实产验收单产纪录首次突破500公斤。时隔一年再创新纪录,广汉靠的是什么?

“种了9年小麦,这是产量最高的一次。”当专家组宣读完结果,锦花村种粮大户冷辑龙尤为高兴。他在连山镇流转了1000亩土地种粮,当天测产的小麦正来自他的农田。

对于为何规模纪录突破的喜事再次花落广汉,作为种植户,冷辑龙有着自己的思考:其一是天气条件,灌浆期的雨水天气缓解了小麦需水问题,利于灌浆的完成。其二是专业优势,当地持“职业农民证”的80后、90后比例高达60%以上,提供了大量智慧型劳动力。其三是专家资源,位于广汉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专家大院,拉近了种植户与专家的距离。此外,优质的技术条件、精准的肥水管理等进一步提升了广汉市粮食生产的综合水平。

冷辑龙的总结得到了专家的认可。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副所长汤永禄进一步分析认为,广汉小麦生产能出如此成绩,原因还在于:

首先是进一步规范播种程序,提高播种质量。免耕带旋播种技术的比例进一步提高,规范程度也进一步提升,这样就提高了播种质量,同时保证了大面积播种的均衡程度。目前,锦花村已实现整村推进免耕带旋播种技术,而连山镇全镇使用该技术的比例高达50%以上。

其次是加强技术培训,措施前移,精准发力,让晚播小麦赶上正常播种小麦的生育进程。汤永禄介绍,尽管在播期遇到湿害问题,依靠免耕带旋播种技术的落实,解决了“播得下”的问题。在后续的水肥管理方面,正常年份一般强调氮肥后移,即减少基肥、苗肥比例,而晚播情况下强调早施追肥,促进生长;常年要推迟灌溉拔节水甚至不灌,以避免造成徒长,而晚播苗子弱,在不会造成渍水的前提下提前灌溉,也是为了促进生长。

最后是强化暖冬年田间管理的整合,打出组合拳。“提高小花分化数量和结实率,使每个小穗粒数增加,最终每穗粒数较去年增加了5至8粒,这是较去年显著增产的关键。”汤永禄解释,同样为29万穗、千粒重51克,如果每穗粒数是39粒,则产量不到600公斤。如果每穗粒数提高到47粒(即今年最高产量田块),产量就提升至接近700公斤。

丰产已成定局。广汉市实现规模化生产亩产突破500公斤到600公斤的跨越,在关键技术落实、农民发挥主观能动性、专家助力、“天公作美”等赋能下,是广汉市创造粮食稳产增产的丰收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