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高杲  资阳观察 刘嘉仪

乐至县中天镇井市村阳化河畔,坐落着占地100余亩的四川红旗丝绸有限公司缫丝厂(原乐至红旗丝厂)。5月7日早上,记者走进厂区,看见厂房外表已显老旧,但步入厂房,眼前是一台台高速运转的现代化自动缫丝机,数十名缫丝工人正熟练地进行操作。

“这是乐至县第一家现代工业企业。”乐至县经济科技信息化局一级主任科员秦健说,近年来,乐至着力推动蚕桑产业迭代更新,这座已经有60多年历史的老丝厂焕发新生,正是乐至蚕桑产业发展变化的缩影。

四川红旗丝绸有限公司缫丝厂(吴昊江 摄)

技术升级,主攻高端市场

在和缫丝厂厂长秦波的交谈过程中,不时有合作伙伴给他打来电话。“产量不错,今年预计能达到70吨左右。”他说。

丝绸产业链条很长,包含栽桑、养蚕、炕茧、缫丝、织绸、成品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红旗丝绸公司主要生产生丝。秦波形容红旗丝绸像条纽带,“一端连着养蚕的农户,一端连着市场,任何一个环节的波动都可能给我们带来冲击。”

自2003年从丝厂转型成立公司以来,红旗丝绸公司就经历过不少这样的冲击。

“记忆最深的应该是2008年。”红旗丝绸公司董事长雷玉成对当时的情形记忆犹新——由于生丝售价跌至数年来最低,市场不稳定导致省内养蚕业规模缩减,蚕茧品质也随之下降。“有一段时间,仓库里堆满了蚕茧,却找不到能够缫好丝的原料。”

挫折倒逼转型。在随后的发展中,红旗丝绸决定主攻高端市场,并把重点放在狠抓原料源头和转型升级上。一方面全面推行公司+共育户+基地村的“示范村模式”、蚕子分段饲养的“小蚕农场模式”、集中成片栽桑的“现代园区模式”,推动周边养蚕业向高质量、高单产、高价格、高收益转型;另一方面则瞄准生丝质量标准的最高级——6A级,下大力气推动技术升级,陆续对工厂的主要设备进行全面更新改造。

“这是当前最先进的缫丝机。”秦波指着厂房里的设备说,仅这次迭代就投入了大约500万元。

大手笔投入,效果明显:人工成本减少近半,生丝单产大幅提升。目前红旗丝绸生产的生丝纤度、匀度等主要指标已经达到甚至超过行业最高标准6A级,多款产品荣获部优、省优产品称号。

四川红旗丝绸有限公司缫丝厂(吴昊江 摄)

业态创新,跨上文旅“赛道”

在主业提质增效的同时,红旗丝绸公司还将目光投向了老厂区中的历史遗存,动起了跨界发展工业旅游的心思。

老旧的红砖厂房、淘换下来的机器设备、高低不平的青石板、高耸入云的旧烟囱……在红旗丝绸公司副总经理隆有志眼里,这些从上个世纪留存下来的物件,都是“宝贝”。将老物件变为新资源,红旗丝绸公司决定,对工厂闲置淘汰的厂房、机器进行传承保护,开发成工业旅游项目。

走进缫丝厂厂区,一块“桑都记忆”的牌子,将参观者的目光引向这片充满时代印记的园区。40多栋经过整修的老建筑错落分布,行走其中仿佛穿越时光,回到上个世纪50年代末原红旗丝厂刚刚创建的那个时候。

“桑都”是乐至正在全力打造的城市新地标。“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游客了解红旗丝厂和乐至蚕桑的历史。”隆有志说,目前,文创园已经成功入选了“四川省工业遗产”名录。

过去与现在在这里融合,丝绸产业创新也在这里体现。红旗丝绸公司将当地开发的蚕丝被、桑茶等蚕桑特色新产品引入园区销售,为乐至的“桑都”愿景做了新的注脚。

红旗丝绸公司的成功转型,也与乐至全面推动蚕桑产业发展的大背景息息相关。近年来,乐至紧紧围绕“三区三城”建设目标,扎实推进“中国桑都”建设,全产业链开发桑叶茶、蚕丝被、桑葚酒、桑黄菌、白僵蚕、叶绿素护肤等系列大健康产品60余种,12家蚕桑企业转型发展,蚕桑工业正迈向创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