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谭荣登坐在瓦房前,蹬开双腿,弓着身子,双手托起木车盘上的陶泥,随着木转盘飞速转动,几秒的工夫,一只光滑的碗坯雏形就呈现了出来。紧接着,大到泡菜坛、缸盖、盐罐,小到杯子、灯盏,或大肚小嘴,或身量纤细,或珠圆玉润,或精致秀美……各种造型的陶坯从他手里变戏法地出现,依次摆放在木台上。在他的身边,几个同村的年轻人有的碎石,有的拌泥,各自忙碌,不时和谭荣登交流经验。

53岁的谭荣登是碗厂沟村最后一个熟练操作整套制陶工艺的人。他从12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制陶技术,在碗厂工作20余年,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能随手做出心中所想器物,厚度、高度不用量尺,仅用一截没有刻度的篾条比划;用双手感知土坯的粗细和韧度、窑的温度;看烧窑时的青烟浓淡,掌握火候……

碗厂沟村位于四川省通江县诺水河镇境内。清嘉庆年间,林姓家族来此开办碗厂,此后,原名“盖岭”淡去,“碗厂沟”沿用至今。碗厂生产的产品有碗、缸、罐、坛、钵等十多种,产品主要销往川陕两省,曾一度热销,引来外地客商上门订货。青烟缭绕、泥火交融的劳动场面,深深地印在了谭荣登的脑海里,也是碗厂沟几代人不可磨灭的记忆,许多人至今怀念碗厂里高音喇叭播放的音乐,以及几十个水车日夜工作时发出的声响。碗厂在鼎盛时期,工人近四十个,一年最多烧30多个窑——这在纯手工制作的年代,是惊人的规模和产量。

“烧窑点火,是制陶最重要的环节,把做好的陶坯烧成器具,就能卖钱了。”谭荣登回忆说,这是大家最期待的工序,窑火熊熊燃烧,现场欢呼雀跃,点燃的不仅仅是窑火,更是他们的热情和希望。

如今,当年热火朝天的碗厂不复存在,原址上新建了二层小楼;曾经演绎着“土与火共舞”的窑被繁茂的植被覆盖,荡然无存。谭荣登的家里珍藏着一批各个时期碗厂沟出品的陶器,有的描着简单的花草图案,有的清晰地记录着烧制时间,它们粗犷古朴,泛着陈旧的光芒,默默地诉说着碗厂沟的一段往事。

谭荣登目睹过碗厂的鼎盛时期,经历过改制的阵痛时期,也陪伴了碗厂的衰落。他曾想扭转碗厂日渐衰败的局面,1998年,他买下不景气的碗厂,挽留老工人,拓展销路。苦心经营到2004年,因修公路需要,碗厂被征用,谭荣登含泪和相守了20多年的碗厂告别,自此,窑火熄灭,曾承载着几代人的希望之火熄灭,谭荣登顿时觉得生活黯然失色。

最初几年,谭荣登曾多次动过重建碗厂的心思。但纯手工生产是非常辛苦的行业,不要小看一只土陶碗,从矿石里提炼陶土,到制成一件陶器,要经过采石、碎石、舀粉子、卸水坯、上架、点火、出窑等繁杂的工序流程,细化下来,足足有72道工序,老一辈的制陶人逐渐老去,年轻劳动力外流,制陶技艺濒临失传,加之随着现代化生产的发展,纯手工业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粗糙简单的工艺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销路也是一个大问题。为了生计,最后一任碗厂厂长谭荣登背井离乡,外出务工,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再无重振的心思,也不敢去触摸心中的隐痛。但是一回到碗厂沟,他的心思又活络起来,他会情不自禁地用泥巴捏出各种器具的形状,悄悄地拿出多年的制陶工具比划,有时候,他爬上碗厂沟山巅,看着曾经的采石场发呆,默默落泪。他对这片土地充满感情,对制陶技术充满信心,他想把传统手工制陶技术传承下去,更想通过这门技术改善生活条件。“在困难时期,碗厂养活了我们家族上下几百号人,为什么到了现代就不行了呢?我父亲曾告诉我,既然喜欢这门传统手艺,就要好好的传承下去,我不想它在我手里失传,可我又找不到好出路。”谭荣登无奈地说。

“五一”期间,谭荣登应碗厂沟村第一书记王锋的邀约回到家乡,王锋还找来了碗厂曾经的老工人以及几个年轻人,他说,制陶技术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被一代一代人传承下来,是人类文明薪火相传的象征,这项技艺不能丢。他畅谈自己的想法,他想让碗厂沟人的制陶技艺发挥作用,通过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他动员碗厂沟制陶人重操旧业,不但要将百年制陶技艺传承下去,还要让它体现经济价值,帮百姓实现增收,让制陶技艺成为碗厂沟乡村旅游的特色和亮点。

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他们准备重建碗厂工坊,大家一致认为,让老一辈制陶人带领年轻人学习制陶技术,继续保持制陶技艺“土色土香”的风格,但在样式和造型上要听取年轻人的意见,注入新鲜元素,力求新意、美观,迎合市场的需要。

谭荣登激动万分,跃跃欲试。假期期间,他就迫不及待地教授年轻人学制陶技术。年轻人免不了性急浮躁,谭荣登将他父亲和厂里老工人们的制陶经验和处事方法耐心地讲给年轻人听。“我希望红红火火的窑火早点在碗厂沟燃烧起来,通过国家好政策的引领,我作为老手艺人,带动年轻人做好这门手艺,让日子越来越红火。”谭荣登充满期待地说。

碗厂沟的窑火熄灭多年,但老一辈的制陶人,匠心不息。他们告别碗厂后,并没有消沉,而是将自己投身到各行各业,务农、当建筑工人、做保洁、当保安……在不同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普通平凡,像陶泥一样,出于土,朴实无华,经得起摔打,受得起煅烧,由土成器。任时光打磨,匠心如磐,老一辈传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这种匠心精神。(徐莉、程聪)(图片由曾建飞、何嗣猛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