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李婷

4月,一则消息引起了成都社区工作者的注意。经过前期打造升级,成都又一处活力新生之地——青羊区祠堂街艺术社区2022年6月将亮相。祠堂街艺术社区不仅保留了百年历史的街巷格局和建筑遗存,还将美术馆、艺术衍生品、新式茶社、复合书店等艺术空间融入社区。

近年来,国内不少传统的“艺术进社区”已升级为“艺术社区”,公众从艺术的接受者变为公共艺术、美育的主导者、参与者,在成都,艺术社区打法多样,是走在全国社区营造浪潮前列的城市之一。


社区建起音乐厅,“筑巢”引来国际赛事

在成都市锦江区沙河街道五福桥社区,成都(伽地)社区音乐厅前广场草坪上,有一个红色的巨型音符雕塑,是这座社区音乐厅的标志。

成都(伽地)社区音乐厅。

一座常驻人口为7700多人的小社区,为什么还需要一座专门的“音乐厅”?走进成都(伽地)社区音乐厅,内部构造并不含糊。“周韵新年音乐会,黑与白键盘汇报演出,星耀沙河·童星闹春·少儿乐器表演专场,民乐艺术展……”翻阅音乐厅的电子显示触屏,除去成都疫情防控等特殊时期,几乎每周这里都有不同类型的音乐演出,音乐厅里还设有音乐历史简介墙、钢琴演奏舞台、手风琴展柜等。

著名歌唱家范竞马、琵琶演奏家兰维薇,梅花奖得主、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王玉梅,梅花奖得主、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刘露,国内首个小提琴“双博士”王微致,著名钢琴演奏家周韵等艺术家,都曾在这个社区音乐厅表演,四川交响乐团、四川爱乐乐团等也与音乐厅展开了合作。

成都(伽地)社区惠民演出。

为什么这些艺术家都愿意前来?成都(伽地)社区负责人之一李思思说,这背后都与音乐社区的“自我造血”功能有关。一方面,社区里的小朋友、家长、老人能够走出家门口就能免费听质量不错的音乐,甚至自己也能成为音乐会中的主角,用艺术为社区治理贡献了积极能量。另一方面,成都(伽地)社区的创始人都是音乐界古典赛事的运营者,他们深知音乐厅运营的痛点在于观众门槛高、音乐家表演机会少,基层剧场缺优质内容,于是想通过这种接地气的模式,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音乐普及模式。“赛事引进来有了收益,我们为惠民演出提供场地,有了稳定的演出资源,还为居民引进了高品质音乐,而美育之下,不少小朋友也成为音乐比赛的参与者,艺术价值在循环中扩大。”李思思介绍,项目围绕在社区建设音乐博物馆、音乐体验、音乐消费、音乐培训、乐器销售、人才培育、产业聚集相结合的音乐产业承载平台,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内部造血循环。

小朋友们参与到社区音乐活动中。

截至2022年3月,音乐厅曾举办了中新国际音乐比赛、成都少儿音乐季等,前者是亚洲最大规模的古典音乐赛事之一,签约公益音乐家100多位,签约合作机构200多家,举办近200场活动。该项目2020年度投入180万元,线下观看人数5万人次,线上直播观看人次已经突破100万,最高峰有4.3万人同时在线观看。

成都(伽地)社区惠民演出。

诗歌、咖啡配象棋,13年后“白夜”回归

4月初,在绿树成荫的成都芳草街街道,61岁的张大爷下午2点就来到芳华街一栋白色方形建筑里下象棋,作为芳草街象棋队的队员,和他一样有30多位老人来这里切磋棋艺,观战的也不少:“这里虽然空间不大,但是头顶有遮雨的屋檐,四周通气,还有石桌椅,桌子上刻棋谱,还是可以的!”

仅一墙之隔,离“象棋区”不远处10米,一位身穿灰色长褂的老人在白色建筑前的广场上打拳,顺着他出拳的方向,有10多位穿着时髦的年轻人,喝着咖啡聊天,或是拍照“打卡”留影——在“白夜花神·诗空间”里,共处着不同年龄不同爱好的社区人、市民、游客。

时隔13年,白夜又回到了玉林。1998年5月,诗人翟永明和艺术家何多苓共同在高新区芳草街街道玉林西路85号创立了“白夜”这个文化品牌,众多艺术爱好者汇聚于此,被称为文化会客厅,后来白夜搬到了宽窄巷子。2020年,芳草街街道社区因优化调整,空出一块地,翟永明于是选定了这个坐标,2021年,白夜又多了一家“分店”,回到这块承载自己青春的场地。

白夜的回归,也从曾经的纯文化空间,变成了容纳四个主题板块的综合性空间,诗歌、展览、戏剧等相关文艺活动将在这里陆续呈现,用艺术融入社区营造。

白夜又回到了玉林。

“一开始是有些不习惯。”郭轻舟是“白夜花神·诗空间”的主理人,他记得空间开业第一天晚上,就遇到了社区嬢嬢们的广场舞团队,他担心广场舞声音大影响客人,和嬢嬢们沟通后了解到,这曾是她们跳舞的原址。“我们团队觉得,艺术是亲和地融入社区生活、融入这个城市自然更新里,而不是一个新式网红建筑。”郭轻舟转念一想,其实阿姨们跳舞7点到8点的时间段,恰恰是白天喝咖啡的客人走掉,晚上喝酒的客人还没来的间隙,何乐而不为呢?于是这里成了白天潮人喝咖啡、大爷下象棋的据点,晚上是年轻人喝酒、嬢嬢们跳广场舞的场所。

白夜旁的墙壁上是社区小朋友写的诗。

在白夜爬满绿藤的墙上,是高新区芳草小学同学们在翟永明的公益指导下写的原创诗歌,生活在社区里的孩子们,把冬天的鸟、枯树和霜、腊梅花写成诗,一首又一首。小学生黄蕊淇参加社区诗歌公益活动,她写下的一首诗《在故乡泡一杯桂花茶》,还在川剧名家田蔓莎的指导下学习表演了朗诵。

“巷子里”有墙绘,车棚嬢嬢来蹦迪

成都市玉林街道玉林东路社区党委书记杨金惠,年轻时谈恋爱就喜欢在玉林转悠,“上世纪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不少音乐家、艺术家、画家、诗人涌入玉林,那时候这里有不少酒馆、字画店,还有古琴店。”杨金惠在玉林生活了25年,在玉林做社区工作就做了22年。

一介·巷子里外景。

这份浪漫的艺术基因,也融入了如今玉林东路社区的营造中。玉林东路“出圈”的公益艺术建筑“一介·巷子里”,由“90后”海归设计师张唐免费设计。修建“一介·巷子里”,目的是让社区居民除了打麻将、遛弯之外,有一个自然休息的社区友好场所。一片木色的“巷子里”在幽静的玉林东路有些醒目,它青春现代的外观引来不少年轻人打卡,而同时,社区残障人士也可以在这座建筑里卖咖啡做工。盲人来喝咖啡会感到友好,因为空间的扶手上刻有盲文,轮椅能够在入口特意加宽的长廊里转弯“调头”。这些设计,是基于社区有250余位登记在册的残障人士。

阿根廷设计师Animalitoland在玉林东社区创作。

杨金惠愿意把艺术看成是凝结社区人的精神载体:“住在玉林东社区的人身份、年纪、性格等都不同,每天路过玉林的人也不少,因此需要敞开胸怀,让这个载体包容多元的人。”玉林东社区最醒目的艺术载体之一,是位于玉林街26号居民楼的一幅巨型墙绘,左边的小孩扎着可爱的哪吒头,右边的大熊猫被拟人化,两者中间开着一朵闪着光芒的小花,大家呵护着它长大。2019年,阿根廷设计师Animalitoland在玉林东社区的邀请下,来成都免费为社区创作了这幅名为《携手绽放》的墙绘。“小朋友代表人类,是社区的未来,熊猫代表着自然,生活被具象化为花朵,圆形的背景线条代表着孕育生命的太阳和地球,也与街道的花开玉林的城市规划主题相呼应。”杨金惠回忆,创作作品本身也是凝结社区居民的过程,它流淌着大家的真情实感,是充满生命力的。

阿根廷设计师Animalitoland的社区墙绘作品。

在玉林东社区,你能看到小朋友用易拉罐、颜料在墙上画出童年回忆,社区的邻里音乐节、众筹菜园、车棚改造后的老幼中青蹦迪现场,有玉林仔童声合唱团,通过不同作者不同风格的艺术墙绘,成为社区共同温馨记忆的一部分。

儿童们参与玉林东社区艺术活动。


【看法】

艺术回归生活,社区承载生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营造在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21年3月,成都命名第一批10个社区美空间。预计未来5年,成都全市共计划建成3043个社区美空间,其中,市级示范点位235个,2021年将建成市级示范点位91个。

其实除在西部活跃的成都外,北京、广州、厦门、杭州、南京、深圳、秦皇岛等地的社区营造,也都涌现了地瓜社区、阿那亚社区等不少社区营造的优秀案例,艺术在其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艺术在社区营造中扮演什么角色?在成都市委社治委副主任江维看来,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意义。首先,艺术最直接的就是给社区带来视觉化的醒目效果。第二,如果艺术项目做得合适,艺术释放了正向能量,对居民有美育作用,美育也是市民教育中的重要内容。第三,美育是一个载体,它联系着社区内不同居民,为社区营造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大家的“归属感”强了,才能自发地互帮互助,对城市乃至国家发展也是非常有益的。“艺术并不是阳春白雪,它就是来自生活,社区就承载着生活,也是艺术回归的题中之意。”江维说道。

为什么成都有那么多有意思的艺术社区能够落地?近年来,成都从城市战略上持续多年为社区营造“输血”,仅2018年成都市投入支持社区营造的资金达15亿元,并每年为社区营造、规划人才开展培训,进行政策引领,成都的大学路、猛追湾、镗钯街等地的社区也较早做了尝试。

“政府政策、资金促进了社区艺术的更好发展,提升了居民的自治自理能力,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人人创造,大家都是社会的一员,这样在一些关键性的时刻面前,能凸显基层的自理力量。”江维说道。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