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点点位


巴中市平昌县驷马镇双城村


蹲点时间


4月25日 星期一 晴

川观新闻记者 钟帆

画家罗中立上世纪八十年代创作的油画名作《父亲》,曾打动无数人。《父亲》的人物原型是巴中市平昌县驷马镇双城村村民邓开选,画作反映的是那个年代大巴山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数十年过去,“父亲”所在的村庄有着怎样的改变?村民们日子过得怎样?4月25日,记者来到双城村探访。

村庄在变

发展乡村旅游还原乡愁记忆


进村前,川观新闻记者先去了趟驷马镇,接上一位名叫邓友仁的老人。他正是油画《父亲》原型邓开选的孙子,也是纪录片《山里的日子》里的主角。

邓友仁今年70岁,他的爷爷邓开选已经去世多年。他家几年前也搬到了镇上,但进村的水泥路修通后,离镇上也就几分钟车程,想回家也很方便。“昨天刚陪罗二叔来过。”邓友仁口中的“罗二叔”就是罗中立,此次前来也是为查看项目进展。

进村后,经过一座小桥,大约两分钟就到了邓家大院。1965年,罗中立第一次来到双城村,就住在邓家。这套巴山民居风格的土坯房还保持原貌,冬暖夏凉,青石板地面刚整修完,铺着的塑料薄膜还没拆,屋顶刚用新木板加固过。

“那时候,我们吃得最多的是红苕,白米饭都是打牙祭。有一回难得煮了肉,爷爷怕罗二叔不肯吃,直接给他埋到了碗底下。”邓友仁一路走一路看,伸手摸摸翻新的木门窗,蹲下身看看刚铺上的管道。

邓友仁一路走一路看老屋的改造。钟帆 摄

几十年过去,连邓友仁都当了爷爷,村里留下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小娃娃也到了镇上读书,老屋和村小便渐渐空置。

乡村要振兴,没有人气不行。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知名度高,作为当年写生、创作地的双城村,如何借势发展?平昌县、驷马镇多方问计问需,并得到罗中立先生支持,决定主打“乡愁牌”,更好地发挥《父亲》文化品牌作用,聚焦农文旅一体化融合发展,帮大家留住乡愁记忆。

去年底,平昌县正式启动“巴山美村·父亲原乡”项目,以“父亲村庄”为核心区,在不改变原来风貌的基础上,打造集民宿、艺术、民俗、美食、娱乐为一体的乡村旅游集散地。

改造中的邓家大院。巴中观察 谭小龙 摄

“目前工程已经完成了70%,预计5月底完工。”据项目现场负责人、驷马镇人大主席李刚介绍,邓家大院区域将改造成乡村记忆馆、美术馆、民间技艺传承馆、咖啡馆等,村小及周边老屋则将打造成乡村会客厅、民宿酒店、游乐场等,“其中,美术馆里会复刻展出《父亲》这幅油画。”

春风小学附近正在升级改造的老屋。巴中观察 谭小龙 摄

日子在变

“农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眼看着村庄一天一个样,今年主动留在村里的人渐渐多了起来。

“耶,嘿着喂,喂着嚯……”来到正在改造的村小,院子里堆满了沙石、木材和电缆,不远处传来“石工号子”的声音,村民冉新民正在抬石头。他今年60岁,此前一直在福建务工,春节前刚回到村里。

“在外面,过了60岁就不好找活了,想在家里找个活干,既能挣钱又能顾家。”年初,项目发布招工信息时,冉新民便第一时间报了名。如今,项目日均用工超过300人,家住在村小背后的他觉得开间农家乐或许是个不错的出路。

双城村党总支书记周银平说,打算召开村民大会,问问大家的意见,“项目建成后,只要游客肯来,我们就有不少就业机会,在家门口能挣钱,哪点不比外面强?”

不仅如此,发展乡村旅游,村里的主题观光休闲农业也赶上了好时机。今年3月,村民周述勇种植的数千株樱花树也成为一道靓丽风景。如雪似霞的樱花摇曳生姿,吸引不少游客慕名前来。

航拍视角下的双城村。巴中观察 谭小龙 摄

离樱花园不远,高高的山梁上还有一个蚕桑产业园。炙热的阳光下,娇嫩的桑叶被晒得发烫,旁边20天前套种的大豆也长高了不少。

2020年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双城村与隔壁原桃园村的4个社合并,土地面积增加了2.41平方公里。村两委便将近800亩耕地连片整理了出来,流转给了平昌宇村元茂蚕桑有限公司。今年,该公司采取粮经复合种植的方式,成片栽种了600余亩桑树+大豆,“全是用的80马力拖拉机耕地,年内就可以产出桑叶养蚕。”周银平说。

离开村庄,经过驷马水乡旅游景区时,当先社区聚居点一套民房外墙上喷绘的放大版《父亲》一闪而过。“父亲”的村庄越变越美,“父亲”的子孙们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而是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活得愈加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