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新巴蜀”21市州巡礼报道

今日聚焦绵阳


科技创新成为第一动力



4月的绵阳街头春意盎然。


4月8日上午,“行走新巴蜀”四川日报全媒体采访小分队走进绵阳高新区和绵阳科技城新区直管区。位于园艺山的绵阳市科学技术局会议室内,一个5人小会正在进行。这场会议的召集者田勇,有两个身份,一是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博士,二是绵阳首批科技助理。“我们今天研究讨论的主题,就是给绵阳的‘科技招商’提建议。”田勇的面前放着厚厚的笔记本,里面详细记录了他和其他科技助理近期在绵阳调研的企业、院所相关情况。


位于绵阳高新区的长虹新能源生产车间


创新一直是绵阳发展的鲜明底色、强劲动力。绵阳市科学技术局提供的数据显示,5年来绵阳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均保持在6.5%以上高位;绵阳市高新技术企业2015年为160家,2021年突破520家。去年,国家认定备案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1500家,瞪羚企业14家,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预计达到2200亿元,均居全省第二位。今年1月,绵阳市获批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


详情:

行走新巴蜀·绵阳①丨科技创新成为第一动力


跟着“导航”看科技城产业之变



4月8日上午,为采访绵阳市涪城区“涪城荟”招商联盟誓师大会,“行走新巴蜀”四川日报全媒体采访小分队开启了导航找路模式。


跟着导航软件,驶入主干道进入涪城临港经济发展区,路两侧的景色有些陌生——原本路旁因施工建设而开挖的地面,如今已种上绿色的行道树和草坪;印象中总是布满施工机械的厂区,如今已化身为整洁厂房……



位于绵阳市涪城区的联东U谷·绵阳国际企业港项目建设现场。 郭超英 摄


来参加活动的许多嘉宾也生出类似感慨:“不到一年,这里又大变样了!不用导航软件就找不到路了。”经过5年的蝶变,原来绵阳城区西侧、南侧的两片空地,如今已建起巨大厂房,并由龙头企业拓展为两大片园区。这里的出产物,从蔬菜粮油变为显示面板,成就了两家年产值破百亿元的新型显示产业企业。随着重大项目持续落地、产能升级,预计到2025年,绵阳新型显示产业产值将超千亿元。


近年来,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绵阳沿着“导航”前进,实现了由引进大项目到延长产业链,继而成长为大园区的“三级跳”。


详情:

行走新巴蜀·绵阳②丨跟着“导航”看科技城产业之变


一座桥,让两个村“增值”


4月7日下午,“行走新巴蜀”四川日报全媒体采访小分队来到绵阳市三台县三元镇龙吟村。经过一座公路桥时,带路的村干部特意停下来,指着河两岸的房屋感慨:“别看两岸房屋差不多,但当年造价却相差不少。”


结束两村不通车历史的公路桥


这座桥约140米,汽车通过只需“踩一脚油门”。其背后有什么故事?带着疑惑,采访小分队走进龙吟村一探究竟。


详情:

行走新巴蜀·绵阳③丨一座桥,让两个村“增值”


这家科技企业爱上开辟“新赛道”


4月8日下午,在绵阳经开区四川东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厂区里,“行走新巴蜀”四川日报全媒体采访小分队看到了该公司投资2.3亿元建成、外形仿若钢铁堡垒般的最新生产线:其主体厂房有20多米高,没有外墙或围栏,一根根或粗或细的管道穿插盘绕,银色的管道和罐体在阳光下反射着光芒。



该生产线生产的是聚酰亚胺,主要为5G芯片的印刷电路板提供材料。5G芯片因其高频高速传输的特性,对相关制造材料的要求比较高——既要减少信号传输的损耗,还要在芯片发热的高温环境下保证性能,因此,这条生产线生产的聚酰亚胺售价不菲,每吨售价是相关普通材料的10至20倍。


详情:

行走新巴蜀·绵阳④丨问研发要效益,这家科技企业爱上开辟“新赛道”


特色街区“上马” 荷包满了精神富了


“行走新巴蜀”四川日报全媒体采访小分队走进绵阳科技城新区上马·望蜀苑历史文化商业街区时,中午就餐高峰刚过,三两行人戴着口罩与马路边的三国壁画、三国名人雕塑同框,让人有了一种时空穿越的交错感。这时,忙碌一中午的敬聪终于松了口气,摘掉围裙,有时间接受小分队的采访。


上马·望蜀苑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图片由上马社区提供)


对生活的巨大变化,敬聪说要从五年前说起。2017年,做过保安、司机、餐饮服务员等多个职业的敬聪决定自己干,他在上马东街路口支了一个冰粉摊,生意不温不火。2018年,他所在的上马社区决定通过“文化搭台、产业唱戏”的旅游新模式,打造出上马·望蜀苑历史文化商业街区,通过利用社区边角闲散土地,将城市环境整治和群众增收进行有机结合。


详情:

行走新巴蜀·绵阳⑤丨 特色街区“上马” 荷包满了精神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