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素兰在家做十字绣

川报观察记者 李婷

人物名片:郭素兰,乐至县童家镇甘家村村民。1岁时患上“不痊骨髓症”,成了身高和骨骼永远定格的“瓷娃娃”,被医生断言活不过18岁。但她坚强乐观,还主动帮助左邻右舍和亲友照看小孩,主动学习编织、十字绣等手艺,还搞起了家兔养殖,2019年10月出售肉兔就已经收入了7786元,并带动周边贫困户。2018年获全省脱贫攻坚奖奋进奖,“感动资阳”人物。

“今天兔儿多早就醒了,所以我也多早就醒了。”8月19日,43岁的郭素兰起了一个大早,她5点多就在朦朦胧胧的清晨中醒来,拿起扫帚打理起兔棚。她把新鲜的红苕尖尖叶子采摘好,捧成一把把地送进兔棚,兔子们吧唧着三瓣嘴,啃着新鲜的叶子,吃饱了,就不再在笼子里闹腾了。“我估计它们就是饿到了,醒得早。”郭素兰说道。这些年,郭素兰和这些小兔子的感情很深,是她脱贫路上离不开的伙伴。

“瓷娃娃”科学养兔

像照顾‘’婴儿”呵护好兔子

“莫医了,可惜钱得很。”郭素兰现在都记得,小时候乡村医生这样告诉她母亲。1岁时,她患上了罕见的“不痊骨髓症”,骨头十分脆弱,甚至咳嗽稍微一用力,都会引起骨折。为了养家,那时郭素兰的父母也要外出打工挣钱,小小的郭素兰就只能躺在床上。由于骨质脆弱,无法用自己的力气翻身,所以郭素兰长大以后,脊椎也是弯曲的。如今身高70公分,30多斤的她,被村民们善意地称为“瓷娃娃”,她还清晰地记得童年时的疼痛:“尤其是8岁以前,简直痛不欲生。”

8月初,童家镇甘家店村郭素兰在乐至县“爱心助农·精准扶贫”贫困村、贫困户农特产品展示展销会上介绍兔子

从小在资阳乐至县甘家店村长大的郭素兰,对兔子并不陌生。她记得有些农家偶尔带回来一两只兔苗,就随便放在屋里养。有时候,兔子还没长大,就被猫咪叼去了,或者是被老鼠啃伤了,如果足够幸运,顺利成长为熟兔的兔子,到了发情期,怀了孕打个洞,就能生出小宝宝。但郭素兰说,现在自己养兔子就不是“碰运气”的土方法了。

201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郭素兰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得到了一公一母两只兔。从小自立自强的郭素兰心想,养兔子不像养牛羊或者养猪一样,得做很多笨重的农活,自己能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少的麻烦别人,让自己充实起来,于是便开始决定养兔。

摸索养兔经验,在初期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她四处参加村里组织的培训讲座,请教邻村的兔子养殖大户,甚至用起了智能手机,在网络上搜索养兔视频,仔细琢磨。“兔子一般3个月成熟,一次能生7到8只,消毒水要及时喷,但也不能喷得太湿,这样兔棚就不容易保持干净,一般幼兔长大一个月左右,就要给它们打疫苗……”郭素兰十分熟练地记着养兔的各种细节。她当时和70多岁的患肺气肿的母亲一起养了60多只兔子、十几只鸡,当年8月就卖了1800多元。

遇上母兔怀孕,是郭素兰一年最忙也是最开心的时候。“这样就又可以节约成本了呀。”郭素兰说。一般自己摸着母兔的肚子,就能大概确定母兔是否怀孕,估摸着一个月左右就能临产,就事先把母兔关好。有时生完崽的母兔还不习惯喂奶,郭素兰就摸着它的耳朵和后背,轻声唤着安抚它,为了防止母兔伤口发炎,还要打消炎针。“就像照顾婴儿一样的,但兔子也挺通人性的,一会儿就很听话了。”

从自信到感恩

送兔苗,带动村里多位贫困户养兔

甘家店村第一书记蒋未,3年前刚来村里工作不久,去郭素兰家拜访。那时郭素兰还住在村里的一个斜坡上,周围全是稀泥巴路,交通十分不便,因此郭素兰也很少与村里人来往,遇上下雨,土房的地板上,流淌着水渍,家里最值钱的就是14寸的黑白电视机。拜访完后,蒋未黯然流泪。

2014年贫困户建档以后,郭素兰被归类为因病致贫。村干部先是进行异地搬迁,把郭素兰的家迁往了交通便利的主干道上,让她住上新房,国家每年为郭素兰还要发放残疾补贴、低保金等,遇到行动不便时,或是要清理兔子粪便,周围的邻居、村里大姐也都非常帮衬她,2018年郭素兰就脱了贫。“我觉得总应该做点什么,才对得起大家。”于是郭素兰自己努力养好兔子,从最初的2只兔子,养到了现在的40多只兔子。“今年受疫情影响,整体兔肉价格没有去年好,行情好时,我最多时候养了80多只兔子。”郭素兰一年养兔收入能到8000元左右。

这些肉兔一方面定点销往乐至县一些事业单位、公司,每周都有人来“收兔”,加工后作为单位食堂菜品。郭素兰说:“4斤到5斤的兔子顾客最喜欢,说吃起来口感最好。”另一方面,剩下的多余兔子,郭素兰就送给同村的贫困户,有的贫困户掌握不到养兔技巧,郭素兰就给他们耐心讲解。由于郭素兰知无不言,“口碑”树立起来后,甚至还有外村的农户都来想她请教,渐渐地,郭素兰也在养兔这件事上,重新找到了自信。如今她也没有停止学习,从小白兔、小灰兔养到小黄兔,还有杂交兔,最近郭素兰也还在思考,什么样的兔子抗病能力强,想换个品种的兔子试试,“我觉得我一个人过好了是好,但是大家和我一起过好了,更好。”郭素兰说道。

因为父母从小没有放弃她,因为在村干部的领导下,老百姓们帮助她,30多年来,她看护的孩子达10余人,乐观的郭素兰也一直怀着感恩之心,现在她正组织本村的没有一技之长的贫困户、残疾人,以及其他乡镇的贫困户、残疾人80多户,放弃了“等靠要”的思想,成立养兔专业合作社,发展肉兔养殖,使大家共同致富奔小康。劳作之余,郭素兰喜欢绣“十字绣”,这些十字绣都不是卖钱的,而是送给曾经帮助过自己的村民的。

“因为身体所限,没法扩大养殖规模,但比起以前的病痛,我反倒觉得现在养兔这点累,根本不算什么。”如今交通方便了,郭素兰还在家门口骑上了自己的四轮电瓶车,不过贴心的是,村民们为了她的安全,给电瓶车限速到20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