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梦 川报观察记者 李寰 视频 韦维 郭雨荷


8月19日,中国医师节。

今年,在这个特殊的时间里,是白衣天使们负重前行,才换来了静好岁月。

一名优秀的医生应该具备怎样的能力?如何破解“看病难,看病贵”这一历史难题?今年医师节,记者对话四川大学第二医院院长刘瀚旻

记者:作为一名从医超过30年的“老医生”,您如何看待医生这份职业?

刘瀚旻:1985年我进入大学学医的时候,我认为医生的职责是为了解除病人的病痛;后来,我发现医生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行业;再往后,我认为医生是一个需要奉献的行业。

我认为医生这个职业需要具备几个特点:

首先,你要有高超的医术,能够为患者排忧解难;

第二,你必须是一个教授,你要为培养下一代而努力;

第三,你必须是一个研究者,科研对于你的学业成长和对于你所处的专业的学科技能非常重要;

第四,你必须是一个管理者,具备管理的本能和潜能。

川报观察记者在医师节之际,您想对医生们说些什么呢?

刘瀚旻:希望所有医生朋友们都注意身体,不要用身体的透支来换取一时工作量的增加。因为,你的身体不仅仅属于医院,属于病人,还属于你的家人,我希望医生们在繁忙工作的同时,享受到家庭的安宁、幸福、健康。

川报观察记者今年是“华西”办学110周年,“华西”在众人的心目中意味着“希望”,您如何理解“华西精神”?

刘瀚旻: 在我的理解中,华西精神首先要具备“专业性”。华西很多医生都是德才兼备,多才多艺 ,这得益于我们开阔的视野。实际上,这些看起来和医学无关的技能,都蕴含着逻辑思维,个体的体验,能够帮助医者在面对困难、疑难的时候,很好的进行冷静思维判断。其次是对于医学的探索精神

川报观察记者“医联体”是当前的热点,您认为医联体能够带给患者怎样的就医改变?

刘瀚旻:众所周知,“华西”一号难求。曾经我们对排长队看诊的孩子做过一个调查,到底有多少孩子需要来华西二院看病?,调查结果显示不到20%,大部分孩子可以通过其它办法得到很好的处治。那时我们感觉到老百姓对华西这个品牌确实很认同,这也从侧面上反映出老百姓对于基层医疗有一定的疑问,不信任。

在有限的医疗条件下,怎么让医生有更多的精力从事该做的事情,让儿科的这种医疗资源能够更有效的分配好?

基于这点考虑,我们建立了“医联体”、“分体治疗模式”,目的在于,帮助基层的社区医生,掌握儿童常见的几种疾病、症状,让一些轻症患者就近享受很好的医疗服务。对于症状严重的儿童,家长也不需要担心基层医生不能医治,“医联体”背后有强大的华西的整体医疗支撑和绿色通道,让病人得到及时的治疗。

川报观察记者:有观点认为,华西第二医院建立了很多医联体联盟,医疗资源被稀释,我们如何保证自身的实力不受到影响呢?

刘瀚旻:其实,我们并不是在稀释华西二院的优质资源,而是通过这样一种形式,让资源合理化运用了,最终我们希望的是优质资源能用在刀刃上。

建立“医联体”,培训基层医生,是一种技术的输出、品牌的输出,让广大的老百姓相信这些医生。这些医生也会随时与我们保持密切联系和沟通,我们也会定期检查他们的治疗质量,因此是完全可以信任的。

川报观察记者:解决看病难、看病贵这个难题,华西二院有哪些办法?

刘瀚旻:通过建立“医联体”,让病人能就近就医。以“高新妇儿联盟”为例,通过现在的整体的运行的反馈来看,妇儿联盟医生是十分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称号。所以,他们也会很好的应对日常的治疗。

川报观察记者:您如何看待医院的社会责任?

刘瀚旻:我认为作为一所公立医院,社会担当应该放在首位,如果我们只满足于自己医院的发展,能够收越来越多的病人,这是好事。

可是,放在社会去看,每个医生能够看的病人真的有限。如果我们能在政府正确的领导下,发挥我们的才智,让我们的医疗理念,播散到社会各层的医院,真正让各级各层的医生能够一起协调起来。实际上,我想会有更多的、成倍的病人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