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何浩源


“20个鸡蛋,1只鸡,10斤丝瓜……”8月7日一大早,华蓥市华龙街道东方村村民刘孝贵接到餐馆“坝上人家”的电话后,马上坐车到城里,把这些农产品交到了餐馆负责人手里,现场就拿到了钱。

48岁的刘孝贵说,他怎么都没想到,现在他也过上了订单式销售,再也不用起早贪黑到农贸市场卖东西了。不但节约了时间,价格也有保障。

订单式直接从农民手里采购农产品,是华龙街道办打通农产品销售堵点的探索。

订单式采购 

村民在城里有了销售窗口

从外表上看,“坝上人家”和普通的餐馆没什么区别,但其实是华龙街道办指导下,上坝桥村在华蓥市开的一家餐馆,目的是打通农村农产品销售的堵点。

东方村位于华龙街道边缘,再加上土壤贫瘠,曾被识别为贫困村。东方村第一书记冯沫力来到东方村后,发现东方村村民农产品销售特别困难,导致村民不敢大规模发展产业。

于是冯沫力就在朋友圈里为村民带货,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直接提高了村民的收入。“但是靠帮扶干部个人的力量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华龙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陈娇说,一方面个人的力量毕竟太小,另一方面第一书记总是会离开。

今年5月,同属华龙街道的上坝桥村争取到100万元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补助资金。陈娇表示,上坝桥村基础较好,她当时考虑的是这笔钱不能只发展上坝桥村,还要为整个华龙街道脱贫攻坚工作作贡献。“当时我们到上坝桥村召集了村民开会,村民们也同意我的意见,认为这是‘先富带后富’的体现。”

如何用好这笔钱?陈娇和华龙街道办班子成员商量,最终决定在华蓥城区开办一家扶贫餐厅,主要用来消化东方村、沙坝村、石垣墙村的农产品,给这3个村提供销售的窗口,餐馆盈利归上坝桥村,最终实现双赢。“主要是这3个村是贫困村,销售困难的问题也最为突出。”

7月中旬,扶贫餐厅正式开业,实行订单式收购村民的农产品。在日常运营过程中,坝上人家餐馆和各村干部、种养大户建立了微信工作群,同时通过村干部调查摸底,各村(社区)均建立了农产品存量台账,平时按照先满足贫困群众、再考虑其他群众的原则采购农产品。

为保证农产品质量,华龙街道要求愿意向餐馆供货的农民必须按照标准进行生产,并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和产品质量不合格黑名单制度,力争让消费者吃上安全合格的农产品。

此外,扶贫餐厅还可以代销农产品。到餐馆用餐的消费者如果想要购买村民的农产品,餐馆负责联系群众进行收购。“这样市民可以吃到放心的农产品,村民多了销售的渠道。”扶贫餐厅负责人杨芳表示。

扶贫餐厅仅是探索 

是否推广还要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目前扶贫餐厅有230平方米左右,共16张桌子,可以同时容纳100人就餐。参观扶贫餐厅可以发现,餐厅厨房很小,只有不到15平方米,导致锅碗瓢盆有的摆放在柜子里,有的房子灶台上,场面比较杂乱。

陈娇说,扶贫餐厅是华龙街道办班子成员一手操办出来的。虽然前期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也去乐至参观学习了,但是难免还是会走弯路。

当时招聘厨师的时候,一个前来应聘的厨师对陈娇说需要60平米的厨房,但大家都不以为然,心想厨房要那么大干啥,于是就有了现在这个小厨房。“现在小厨房太不方便了,很多菜都不能做,影响到餐厅经营”陈娇说,后期再想办法腾出空间补救。

餐馆经营方面也并非十全十美。由于餐馆全部从村民手里收购食材,有些食材价格远远高于批发市场的价格。杨芳介绍,以鸡为例,餐厅从村民手里收购的价格大致为每公斤30元左右,但是市场上冻鸡的价格仅仅为每公斤15元左右,成本高了1倍。“但是我们的菜价只能比其它同级别餐馆稍高,不然影响客流。”

从餐厅开业到7月底这半个月大概有10万元营业额,勉强能够做到稍有利润。陈娇表示,根据市场调查,餐厅的利润率还有优化空间,下一步她会聘请职业餐厅经理人,在不损害村民利益的前提下优化餐厅利润率。

扶贫餐厅初见成效让一些村动了心思,有些村准备联合起来,也在城里开一家自己的扶贫餐厅。但陈娇认为,扶贫餐厅仅仅是打通农产品销售堵点的探索,现在也算不上成功。农村是否有必要自己在城里拥有销售窗口,目前尚无定论。随着扶贫餐厅的运营,肯定会暴露更多的问题,我们应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种不断积累经验,让农产品的进城路更加顺畅。有了这次经验,可能下一次能够形成更好的做法。“所以,不妨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视频及图片 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