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唐子晴

上周五迎来2020年的立秋,炎热的夏天告一段落,这个夏天,多地发生儿童溺水身亡的新闻。即使在10年前,防溺水安全教育也算不上一件稀奇的事,早在2003年教育部就下发文件,防溺水教育渐渐成为各地各学校安全教育工作中一个重要环节。本周一周子晴“攀”谈,咱们来聊聊攀枝花如何进行这项工作的。

点击收听

复杂的水域环境和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使得农村成为暑期儿童防溺水的重点地区。戏水本就是儿童的天性,是通过防堵还是释放,把孩子们从野池塘和大水坑的危险里“抢”出来,相关部门在进行着不同的尝试。

目前,攀枝花在中小学校学生离校前会开展专题安全教育,提高学生识险、避险能力,但攀枝花市教育和体育局相关负责人坦言,现在主要通过说教和观看教育警示片等方式进行,因此,这个“必选动作”效果怎样是不明的。

由于农村地区的学生和家长安全意识较弱,相关部门将防溺水等安全教育链条延伸到家长,专门召开家长安全会,并发送《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签订责任书,提醒学生家长注意防范溺水、森林草原防灭火、交通安全、外出游玩、高坠、预防性侵等方面的安全注意事项。

对于这样的做法,不能说它是没有用的,但是到底能发挥多大作用,仍然需要打一个问号。签订了保证书,就能够让孩子们远离溺水风险吗?甚至看起来,签订保证书更像是一种推卸责任的方法。

城里的孩子有游泳池等安全的玩水环境,但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的孩子们缺乏这样的条件,再加上很多乡村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家里剩下的都是老人带孩子,这些措施是否真的有效,还是只是相关部门买一个自己心安呢?而亲水玩水的孩子,在这些条框清晰的防溺水措施之后,就能够收敛天性了吗?恐怕未必,甚至孩子们可能会去选择更偏僻更少有人的水域偷偷玩水。

为此,让孩子真正意识到游野泳的危害性,不敢在不明水域戏水才最重要。而这,仅靠老师的说教和家长的几句唠叨显然不够。去年,攀枝花市米易县开始探索暑期防溺水综合防控机制,水利部门参与其中,在水域湖泊竖立警示牌,并将河长制、湖长制融入其中,利用日常巡查,巡河人不仅要观察责任水域的水质等情况,对于儿童游野泳及时发现,及时制止。米易县教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计划修建小型游泳池等设施,让农村孩子们也有正规的玩水场所。

“我们还能够做什么?”攀枝花市教育和体育局相关负责人在采访中提出反问,有这样的困惑也不是不能理解,毕竟,这是一项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复杂工作,但在每个环节多花一些心思不难做到。

“一个ppt走四方”肯定是不行,勒令吓唬也不会有太大作用,教育本身就提倡因材施教,要把从幼儿园到高中横跨15岁年龄差的孩子都囊括进来,防溺水教育更需要多方花费精力、思考和付出。

难吗?肯定难,但是和听到悲剧后的惋惜、叹息相比,一切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