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  川报观察记者 何浩源


陈文菊干家政一年多以后,成了村里的“名人”。

村民们发现,“名人”陈大姐变化大。以前沉闷少语,现在喜欢与人笑谈,大方有理。过去她大字不识一个,做家政一年多,印了自己的名片,还发动周边村子20多名妇女到城里做家政,带出了团队。

干家政之前,陈文菊是广安市广安区龙安乡革新村出了名的贫困户,穷得“叮当响”。干家政之后,陈文菊成为了广安区家政扶贫“试水第一人”、龙安乡家政扶贫带头人。

去试试吧,做家政比种庄稼强

陈文菊52岁之前,离开革新村的时间从来没超过3天,她觉得自己就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大字不识一个,走远了难免会遇到麻烦。

当村里的同龄人都在外面打工挣钱时,陈文菊和多病的丈夫却在村里待了30多年。跑出去和留村里,结果显然不一样。人家都在修洋房,陈文菊一家却在为生活而发愁。

久而久之,贫困犹如一顶“帽子”,戴在陈文菊的头上,她觉得自己在村里越来越抬不起头,话语越来越少,在人群中总插不进话。

2014年,国家启动精准扶贫,陈文菊一家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一些列帮扶措施开始向这个家庭汇聚。

2016年,通过易地搬迁,陈文菊从山坳里搬到了公路边,从穿斗房搬进了砖瓦房。

陈文菊感觉到,精准扶贫开始后,村里明显不一样了,大多数和她一样贫困户,在各级帮扶下,都开始谋职业、找出路,不再顽固地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出路,自己的出路在哪里?2019年3月,正当陈文菊为自己的出路发愁时,商务部下派到革新村的第一书记金达芾找上门了来了。“陈大姐,你要不要到城里去做家政,活儿强度能承受,收入还不错。”

金达芾帮陈文菊算了一笔账:“两口子种一年地,收8000多斤粮食,养几头猪,年底可以挣7000元。做家政一个月4000多元,一年能落4万多呢。”

陈文菊听了第一书记算账,觉得做家政更划算。“那就听金书记建议,去城里试试吧。”

不识字按照录音找客户地址

陈文菊进城,通过培训,入职賨州姐妹家政公司,正式成为一名家政大姐。

然而,陈文菊初到城里却发现,城市,对于她来说,太陌生了。

进城首先得先步行40分钟,到浓溪镇坐公交车,然后到达公交换乘站,坐公交车前往客户所在小区。

如此一来,花在路上的时间接近2小时。客户往往早上8点之前要出门,陈文菊必须赶在客户出门之前进门。因此,陈文菊从革新村出发的时间,往往在早上5点左右。

让陈文菊最恼火的是,她不识字,进城坐公交车、进小区频频受阻。“在哪里上车,哪里下车,一路全靠向路人问。下车后,又不断地向客户打电话问。”陈文菊说。

后来,陈文菊从其他家政同行那里学到一个技巧,与客户通电话时,按下录音键,把客户的小区名、附近的公交站都录下来,这样按照录音一路问过去,就省时省事多了。

賨州姐妹家政公司负责人表示,现在陈文菊已是公司的“订单大户”,她打扫卫生特别用心,注意细节、不留卫生死角,加上性格开朗、爱笑,得到了客户的认可,很多有洁癖的客户都会点名找她打扫卫生。

正如金达芾曾经许诺的一样,而今,陈文菊平均每个月能挣4000元,有时候还能挣到6000多元。在她的带领下,龙安乡革新村、群策村等20多名妇女加入了家政大军,人均增收2000多元。

“我不怕苦,就怕再戴上穷帽子。”陈文菊说,做家政过程虽然艰辛,如今工作上手了,她就会继续做下去,把工作做得更好、更仔细,让给更多的客户信任他、选择她,力争附近村里更多姐妹能够加入家政队伍,一起致富奔康。

视频及图片 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