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薛维睿

“金沙之夜X何以为漆”活动现场

成都最古老的漆木器长什么样?饱水漆木器如何修复?成都漆艺匠心传承的现状是怎样?如何让传统漆艺闪烁现代之光?8月7日晚,“金沙之夜X何以为漆”——“灵感根源:历史与设计”跨界对话在金沙遗址博物馆举行。

文物修复、文化研究、漆器制作等行业专家和屡获国际大奖的新锐设计师们相聚金沙,就古蜀漆器、成都漆艺和漆艺的现代化设计与现场20余名漆艺爱好者展开对谈。

据介绍,此次活动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水井坊非遗新生专项基金和成都漆器厂联合支持、金沙遗址博物馆和Craft+国际民艺设计团队共同举办。

“金沙之夜X何以为漆”活动现场

成都最古老漆木器 罕见亮相

郭沫若曾说“漆从西蜀来”。早在3000多年前的古蜀时期,成都便与漆结缘。三星堆出土了数个用生漆加黏土做粘贴剂的金面青铜人头像。在古蜀文明第二次高峰——金沙遗址,发现的嵌玉片漆木器、木胎虎头漆器等珍贵文物更是见证了最早的成都漆艺。

作为本次活动的最大亮点,嵌玉片漆木器罕见亮相。从仅剩巴掌大小的残片上,我们可以看到,用朱砂调漆勾勒的轮廓依旧色彩亮丽,数十枚白色玉片和绿松石片错落有致地镶嵌在器物表面,描画出兽面形象,展示出古蜀大漆艺术的成熟。

活动现场,文化研究专家明文秀特别提及,金沙嵌玉片漆木器是目前成都地区发现的最早使用镶嵌工艺的漆器。已有20年修复经验的文物修复专家白玉龙更是首次披露了嵌玉片漆木器和以及木胎虎头漆器的发掘与修复故事。令人惊讶的是,嵌玉片漆木器竟是考古学家当年清理象牙祭祀坑时的“意外收获”,由于它木胎完全腐朽,仅剩漆皮粘在泥土上,刚出土时就被紧急封存在有机硅胶中保护起来。而木胎虎头漆器木胎虽未完全腐朽,但因长期埋藏在潮湿的淤泥中,绝对含水率高于正常水平,目前仍处于蒸馏水浸泡除杂阶段。

嵌玉片漆木器 成都金沙遗址出土

新锐设计师跨界对话 寻找漆艺新生

从古蜀金沙到现代成都,无论是坚守初心的漆艺匠师,还是玩转跨界的“后浪”设计师们,他们或用传统的髹饰技艺,或用现代的设计语言,让古老漆艺有了更新的生命力。对话现场,Craft+的设计师们与观众分享了他们创作的大漆艺术作品。大漆艺术装置、漆艺家具、大漆玻璃器和饰品……这些极具现代设计美感的作品让我们得以一窥漆艺的无限可能。

Craft+的创始人程诗怡说,“从民艺孵化设计,用设计反哺民艺”是Craft+成立的初衷。此前,他们已开展过“古法造纸”、“侗布”、“银铃”、“油纸伞”、“苏绣”等非遗项目,而这次来到金沙遗址博物馆,与古蜀漆艺对话,让他们汲取了更为充沛的灵感,也希望由此创作出富有古蜀特色的漆器作品。

文森·漆与大家分享大漆艺术品的创作心得

“相比于我在法国卢浮宫或其他博物馆,只能看到文物——考古发掘的成果,在这里却可以看到发掘现场,让我知道了那些封存在展柜中的展品是从哪里来的”,已在中法两国多次举办个展的法国艺术家文森·漆表示,金沙带给他的这一特别的感受或将为它的作品注入新的灵感。

“金沙之夜”多元跨界 守护匠心传承

博物馆不仅是文物和历史的展示平台,更是一个有着无限可能的文化中枢。从建馆之初,金沙遗址博物馆便不断尝试跨界创新,用音乐剧《金沙》、弦乐四重奏《金沙·找魂》、现代舞剧《根》等大众喜爱的艺术形式来诠释金沙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从2014年开始举办的“金沙之夜”,目前已通过音乐会、诗歌会、现代舞给成都市民在夏秋之夜带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而今年,“金沙之夜”搭建起非遗技艺、现代艺术与文化交流的平台,让从古蜀文明中走来的成都漆艺以更接地气的方式触及公众生活。

据了解,未来一周,Craft+的设计师们还将驻留成都漆器厂学习传统漆艺,其创作的作品有望于2021年底展出。

金沙遗址博物馆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