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清发

四川日报策划的“成渝双城诗歌大展”,让人联想起“诗歌地理学”,因为地域文化成为诗歌写作中的一个重要向度。纵观这20位来自成渝两地青年诗人的诗歌,他们的创作并未止于此,而更多呈现出时代现实对诗人的影响。由于诗歌选取的范围和数量有限,虽很难呈现成渝两地青年诗人创作的全貌,但我们可以通过这些诗歌,去窥视成渝两地青年诗人诗歌创作中的一些特征。

成都青年诗人方阵选取了四位80后和六位90后,熊焱、余幼幼在诗歌界已耳熟能详,其它诗人诸如罗铖、余幼幼、加主布哈、付炜等都出版过诗集抑或获得过诗歌奖。这些诗歌中不乏表现人生感伤之作,熊焱善于写生命中的痛感,《磁器口》是离愁,《小小》更是“死别”。他在似有似无的诗歌技巧中,用自然、干净的语言组织出深厚真挚的情感和透彻浓郁的诗意,如在《磁器口》一诗中:“我随着人群接踵摩肩/就像江水一滴滴地挨在一起/岁月驾舟而行,当我从水滴里起身/在码头上岸时,我已人至中年”,朴素而高度凝练的语言将时光易逝、生命短促的伤感和惆怅渲染得极具感染力。

朱光明在诗中言说的是当下年轻人城市生活的艰辛不易,《岷江》中他用岷江的流向路径来隐喻自己人生道路之艰,《重庆——致SY》他用“纷繁复杂的交通”来隐喻才二十岁的友人在这“深不可测的人世”中“跌宕起伏的人生”。可以说两首诗中隐喻的手法都运用得恰切、妥帖,让抽象的情思有了具体的姿容,给读者引发了无限遐想的空间。加主布哈的诗同样是忧伤的基调。其它几位诗人的诗歌也都呈现出自己的特色,罗铖善于白描,其诗歌画面感极强,景致描绘中融入情感与思绪也极自然;付炜虽年龄不大,但诗歌表达的情感、思想以及诗人所掌握的诗歌技法,都呈现出让人折服的成熟;吴小虫的诗歌语言跳跃,诗意抽象、含混,诗质冲淡。

重庆青年诗人方阵的构成略有不同,以6位80后诗人为主,兼及两位70后诗人及两位90后诗人。他们大都已出版过诗集,获得诗歌奖项,每位诗人也都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余真是位带给人惊喜的青年诗人,她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从日常、世俗之中发掘别人弃之不顾的诗意。《玻璃杯》一诗的切入角度很特别,通过对玻璃杯的生平的陈述来展示一对夫妻之间的貌合神离,揭示出家庭生活的共相,直指人生的荒谬,无奈,妥协。亚军的诗,不管是《背景》还是《一只鸟与树》,都在抒发一种对于家园、温暖、安定和梦想的期待情感。侯乃琦的《在电影院写诗》语言具有跳跃性,如同蒙太奇式的镜头切换,将不同的场景罗列起来,如同电影里的画面,极具带入性。同样在诗歌中运用蒙太奇手法的还有韩甫。他的诗歌《在西南大学》、《荷花曲》中意象与意象的链接通过“蒙太奇”来实现,组合建构了关于大学精神、青春、文学等生动丰富的诗歌意境,显出美和古典的特质。张远伦《我有菜青虫般的一生》用菜青虫将菜叶啃食出洞这一意象来写自己卑微却又倔强地为生活开一方洞天的努力,其隐喻恰切、新颖。

青年人的诗歌,难免因阅历不够而缺乏深度,但成渝两地的青年诗人的创作也呈现出生机勃勃,具有无限可能的让人期待的面貌。

作者简介:杨清发,女,80后,诗评家,文学博士,副教授,四川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