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舟

近日,广州环岛路海珠涌大桥开通,然而冲上微博热搜的却是“桥中房”……原来,这座桥下一栋仅约40多平方的老宅屋主没有同意征迁,而最终相关部门放弃谈判,在确保该房源安全前提下,桥梁建设绕开此房屋,桥底保留出入通道,实现道路出入。从空中俯瞰,大桥的缝隙仿佛像是一只眼睛,因此被网友们戏称“海珠之眼”而意外走红。

像这样桥梁绕开“钉子户”,舍直取弯的情形,在以往的城市建设和拆迁的实践中并不常见。因此,“海珠之眼”在成为网红打卡地的同时,也引起了社会的热议和讨论。有人觉得,屋主是否过分强调个人利益和权利而让拆迁不成,大桥避让而形成的弯道,不仅不够美观,甚至给桥上的行车埋下了安全隐患,严重影响了公共利益。然而,另一种看法却认为,桥梁被迫“劈叉”的背后,反映了政府对私有产权的尊重,而施工方拆迁不成绕道建设之余,还为“钉子户”预留了出入通道,铺设了水电线路,颇有点“买卖不成仁义在”的意味,值得点赞。

笔者认为,“海珠之眼”固然是城市建设的不完美和缺憾,屋主在捍卫利益的同时,也承担了不小的代价和成本。但更重要的是,它意味着我们在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在权力与权利之间,是能够达成平衡与妥协的。“海珠之眼”让人们看到,过去常常处于弱势地位的个人权利和私有产权被充分的尊重和保护,公权力和公共利益也表现出了足够的谦卑和耐心,没有使用强制甚至暴力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在尊重法治之余,更彰显出文明的巨大进步。

在此,笔者不妨做一个大胆的设想,在法治的框架下,通过平等的协商,“海珠之眼”老宅的屋主或许最终会同意搬迁离开。但是,能否将“海珠之眼”作为社会尊重私有产权,尊重个人权利的纪念物永久保留下来,让它不仅仅成为广州的“城市之光”,更成为法治与文明的最好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