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观察 彭莉 川报观察记者 唐子晴

8月6日,攀枝花市仁和区大龙潭乡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集中连片的农田尽显眼底,其间机耕道、排灌渠纵横有致,一旁新建的太阳能提灌站“待命”引水。

如何让“粮袋子”更充实?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让村民们尤为期盼,希望借此开启不一样的种地体验。

目前,仁和区在大龙潭乡大龙潭村、拉鲊村、迤资村等5个村率先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面积1.9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8万亩。

整治 好田种好粮

尽管烈日当空,大龙潭村村民李加明头戴草帽,又到刚平整的农田转悠。今年,村里对380余亩土地作田型调整,他家有1亩多地纳入其中。

“小地块都整合变大,连成一片,方便以后大型机械耕地。” 李加明站在田边兴奋地说,土地整理好了,就等着村里重新分配,统一规划种植农作物。李加明原有的1亩多地由4个小地块构成,零散且不成规模,加上道路不通、管网不足、排水不畅,每年种植玉米、水稻等传统农作物,收成并不好。

村里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他赶紧报名加入。“经过考察论证,综合地形条件、产业发展等因素,决定在大龙潭村和拉鲊村实施田型调整,共计865亩。”大龙潭乡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副主任林松介绍,按照“小改大、坡改缓”的原则,选择相对平缓的地块进行调整,统一开挖渠沟、统一修整道路、统一平整土地、统一划分地块,完成整治后重新分配经营,从根本上解决土地高低不平、条块杂乱、灌排不配套等问题,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实施田型调整,还配套建设了2.5米宽的机耕道,让李加明十分欣喜,“以后种地就可以开上新买的拖拉机,方便又省事,村里发展种植业,我们更有信心跟着干。”

引水 农田灌溉高效输送

大龙潭村新整治的农田旁,是新建的凹利水库太阳能提灌站,将从农田下方的凹利水库取水,引至1公里外的高位水池。只需拧开阀门,就能快速“喂饱”农田。

这样的太阳能提灌站不止一座。

迤资村的小干田山坪塘太阳能提灌站,工人师傅正在对站内设备进行调试。一根直径100毫米的管道一头“扎进”金沙江,利用太阳能就可以轻松地把江水输送到2.5公里外的山坪塘,解决附近2个村民小组的生产用水问题,辐射周边农田3000多亩。

近年来,仁和区的一些乡村面临大“烤”,受干旱影响的农作物上万亩。“接连遭遇干旱天气,村民自建的水池、水窖也空空荡荡,村里种植的芒果、蔬菜等经济作物受到影响。” 小干田山坪塘施工现场,迤资村莲花塘组组长杨文清现场当起了监督员,为引水上山做准备。通过配套设施项目铺设的管道,江水将送到田间地头,实现灌溉科学自动化、用水控制精准化,预计每亩农作物的产值将增加2000元左右。

“多管齐下,建设更多‘高效田’,带动农民增产增收。”仁和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接下来还将整合项目资金,提高投入标准,在前进、中坝、太平、啊喇等4个乡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