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吴平

由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川日报社等单位联合发起的“安逸四川”征文大赛正在火热进行中,本地人写出了对家乡的热爱情,外省游客写出了来川旅行的舒适感。对于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杨振之来说,可以通过征文看到“安逸”二字是如何在群众生活中被“场景化”的,使得“安逸”成为四川文旅产业一张独具魅力的特色名片。

“安逸”牌该怎么打?8月5日,杨振之向记者阐述了他的观点。

每个城市都在寻找自己的标签和表情。庆幸的是,四川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气质认证,这就是“安逸”。

如果说其他的标签可以通过后天努力贴上去,安逸则是基因里的传承,它形成于成百上千年的生活积淀,学不来也拿不去。杨振之认为,正因为扎根民间,它才有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丰富而多元的主题和内容。

这是以“安逸”为内核,挖掘四川文旅品牌内涵的基础,有助于四川打造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在市场流量和美誉度等方面,跻身世界知名旅游城市第一方阵。

具体还应怎么做呢?

杨振之建议,在“安逸”这个slogan下面,要做内容填充和产品打造,让安逸这个形容词变成动词和名词,实现细节丰富、人物生动的场景化。

“比如,玉林酒吧、宽窄巷子就是产品。成都的太古里更是尤为成功的一个案例,传统和现代结合的恰到好处。”杨振之说道。泡茶馆的老人、玩电竞和滑板的年轻人都找到“安逸”之所在。让人隔着屏幕,都能闻到里面椒麻鲜香的生活。

在此基础上,要做整合和链接。

杨振之认为,产品不能过于松散,各自为政,需要以安逸为主题,互相嵌入和呼应,打造一个产品包。所谓链接,是从品牌slogan到内容产品,再到外部视觉包装的一系列环节,不能脱节、分割。说到“安逸”,脑海中立刻有形象、有logo、有画面感、场景感,能够调动出立体的感官感受和情绪,这才是成功的营销。

“深入人心的营销有一个从VI到MI,逐步深入的过程。”杨振之介绍,VI就是视觉识别,MI是理念识别。对“安逸”这个价值和品牌的接受,也是先从视觉入手,再到对其核心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认可,这样,四川的文旅产品服务就不仅仅是一次性的消费而已,而能够获得持久的生命力,成为文旅市场的耐用品甚至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