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来

四川人口众多,地理广大,作为四川省腹心地带的四川盆地,自秦汉以来,就是生产技术先进,出产丰富,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面貌日新月异,社会治理与产业结构多有创新,经济发达,百姓生活富足。而在盆周山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因地理条件限制,生产力低下,未能实现生产的集约化和产出的商品化,缺少商品经济意识。更因为历史原因,教育卫生底子薄,电力、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使得高度依赖物流信息流的产业更新换代举步维艰。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最难的“三区三州”,四川盆周山区就各据其一。阿坝、甘孜两州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目前,除数千人尚未达到脱贫标准,已基本实现全域脱贫。最大的难点在“三州”之一的凉山彝族自治州,尚有300个贫困村未达到脱贫标准,7个县尚未摘掉贫困县帽子。

这两三年中,我去大凉山中这一连片深度贫困区有十余次之多。

一是因为,我自己消化东西慢,面对如此重大现实不敢轻易下笔。但这不等于要错过这一伟大的社会运动,作为一个观察者,一个有限度的参与者,我不会缺席。

二是因为,从全国脱贫攻坚战打响,四川省作家协会就同时展开了一个参与脱贫攻坚大工程的小工程,叫“万千百十”。我们的意图是:“千”,要组织千人次以上的作家深入脱贫攻坚一线;“百”,写出百篇以上的作品发表出版;“十”,当脱贫攻坚的目标实现时,期待其中有十部左右有深度有质量的,产生真正的认知价值的作品。“万”要简单一些,每回作家们下去,捐点书给农村书屋,给中小学校,顺便做点文化服务工作。我去凉山,有时自己去,有时和别的作家去。我是省作协主席,知名度也高一点,上上下下要熟一些,帮作家选题选点,协调关系,更多的是一起面对现实问题,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有了更深更清晰的感想,更多共识,就拿到更大的范围来讨论,与更多的同行作更深入的交流。同时,还受凉山州委请托,为他们完成一个脱贫攻坚题材的电视剧作些顾问工作。我们还尽量动员本来就身处脱贫攻坚一线的各行各业的文学爱好者投入文学书写。

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从数量上来讲,我们反映脱贫攻坚的作品在数量肯定是超额完成的。质量呢?相比过去刚入手的时候,肯定有所提高,但能提高到什么程度?也就是通常所说,我们所创作的作品,能否与作品所要表现的现实的丰富性相匹配,这不敢预先就打保票。

脱贫攻坚题材写作的成功与否,我看决定性的因素还是在写作者这一方面。从我这三年深入生活的经验来看,也是从过眼的一批此类题材的作品来看。

脱贫攻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一项划时代宏伟工程。与之相应,从中央到地方,推出了各种政策措施,所产生的积极效应,既在当下清晰可见,更重要的是必将对当地社会产生深远而持久,远超经济效应的全面影响。

眼下的问题是,我们这些写作者,在从事这类题材创作时,往往缺少纵深的历史感,容易陷入就事论事,以事例诠释国家政策的窠臼,作品程式化概念化。说是新闻,却缺乏新闻的即时性。说是文学,又缺乏文学的纵深感与认知度。从大局上讲,联合国许多年前就有世界范围的减贫计划,中国的脱贫攻坚,正是这一减贫计划中最持之以恒,成绩最为卓著的部分。中国贫困人口的大幅度减少,不光促进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对世界也是一项巨大贡献。就中国自身历史来讲,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中国以晏阳初先生为代表的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就认识到中国真正的强盛与进步,除了制度的革命,除了工业的科学的城市的进步,农业经济,农民觉悟,农村社会治理,也是社会改良的一个重要方面。从那时候起,就有一批有志之士,深入农村,创办农民夜校,建立各种经济合作组织,直到村容村貌的改善,都已多有尝试。而今天,借助举国体制的优势,在发达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在贫困地区开展的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才使这一百年夙愿得以真正实现。

更简单些说,今天的脱贫攻坚是改造落后乡村的一个全面战役,中央提出的目标叫“两不愁三保障”,不只限于让一户农民达到年平均收入多少这么一项简单的经济指标。

“两不愁三保障”这项基本政策,所着眼的不是某一个贫困家庭具体的增收指标,那只是吃和穿“两不愁”。而“三保障”所要解决的是教育、卫生和住房问题。这些目标一一实现后,就是整个乡村社会面貌的改变,文明程度的提升。

但我们的很多写作,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看几件材料,找一两件先进事例,下去走马观花一番,与预定主题相关的就看见,不相关者就看不见。

这种现象,表面看,是写作层面的问题,往深里看,其实是我们从事文学工作的人,平时习惯在文学圈里打转。没有打开自己,在面向历史时不能形成纵深的历史观;不能打开自己,认识到去脱贫攻坚现场,不是简单地去找一个写作题材,而是认知社会,向现实学习的一个好机会。学习一点经济学,学习一点乡村治理之道,学习一点产业知识,学一点当地历史与文化,学一点当地的自然乡土志。以这样的方式体察中国所以为中国,一个曾经衰老的中国,如何一点一点改变,从物质到精神,再度走向强盛的内在秘密。

伟大现实的发生,其表现错综复杂,其动机宏远深阔,如果我们只以单纯的文学眼光,去抓一个写作题材,再以所谓纯文学的眼光一再过滤,最后,除了一点空洞的激情,无凭的修辞,失却了活生生的现实和现实背后更丰富的社会,和更纵深的历史感,最后,在文字中只留下一个只会做出机械反应的呆板身影。在现实如此丰富与伟大的时代,中国文学,中国作家不该留下这样的身影。

在脱贫攻坚现场,我经常听到干部群众说要“用绣花功夫”,要“久久为功”。如果我们的写作能克服功利心,能以同样的态度,有同样的决心,相信在同类题材的写作中肯定能有更多更丰厚的收获。古人说:“事非经过不知难”,我再续一句,“书将写成心未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