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杰

在学校图书馆挑灯夜读的钟芳蓉。图/受访者提供

近日,湖南耒阳留守女孩钟芳蓉,以文科676分的成绩报考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消息传出后,国内多家文博机构纷纷赠予考古书籍甚至考古工具,女孩崇敬已久的文物大家樊锦诗还亲自给她去信,勉励她“不忘初心,坚守自己的理想,静下心来好好念书”。

令人错愕的是,这个充满温度的励志故事,却遭到网友极大抵触。“云操心”者层出不穷。不少人为她选择考古专业不值,甚至指责她不顾家境,质问“为什么不选择更有钱景的专业”。

舆论对他人选择指指点点,也不是第一次了。就在近期,前脚“考古女孩”被围攻,后脚“搬砖男孩”也被批评——黑龙江穆棱的高三毕业生赵桂宁,家境贫寒但被清华录取,高考后去工地搬砖减轻家庭负担。同样是励志故事,网友同样能挑出刺来:“为什么不带家教?”“高分去搬砖是浪费才学”……别人一个兼职的选择,都那么不自由。

一些网友或许不是出于恶意,但这样逢励志就挑刺的“批判思维”太值得警惕。实际上,舆论场的“云操心”与杠精文化,和真正的批判思维完全是两码事。学者哈贝马斯定义的公共领域中,构想了一个有批判性的公共舆论交流场所,但他说的“批判性”前提是理性,而不是当下喧嚣舆论场中被情绪化左右的云操心、云杠精。枉顾“别人的选择始终是别人的自由”这个基本公德,将大学专业和金钱利益挂钩,这样的“批评”不仅毫无建设性,更会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伤害。

看看舆论是怎么批评“考古女孩”和“搬砖男孩”的吧!听到专业名字就指责考古不值,却全然不顾钟芳蓉反复“表白”考古学,是对他人人生不负责任的染指。听到贫家子弟不顾“钱途”谈热爱,就冒火着急,全然不知人生灿烂明明有很多种方式,是对大学教育的侮辱。听到寒门高材生去搬砖就联想到为何不去教书,更是一种对体力劳动赤裸裸的歧视。指指点点、歪理邪说竟然有市场,说到底是无知更是无畏。这样的批评建立在伪前提上,批评又有什么意义?

情感宣泄或许可以缓解一些人的压力。但如果越来越多人跟风而行,不仅会给他人的逐梦之路制造枷锁,更会让自己或金钱本位、或脑力劳动本位等充满歧视和偏见的价值观污染社会。这些从不换位思考、从不自我批评、心浮气躁给出的“批判建议”,会消解权威、消解别人的奋斗价值。这样的舆论场,人人都有麦克风,但未必人人都有理智。比谁更刁钻更会“杠”,只会让怀疑主义盛行。

比起瞎操心的网友,其实我们更该羡慕“考古女孩”。至少,她还相信梦想,也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了寒门也有无限可能性。就像钟芳蓉说的,她确实也考虑过家人和网友们对考古学的质疑,但反复思考后依然觉得自己热爱这个专业。这是她的清醒,清醒的听见别人的声音和做自己的决定,不在意社会上那些充满偏见的枷锁。或许,每个人或多或少会被拜金主义等各种“主义”影响,但真正的“后浪”,是了解这些影响并破除它们,而不是给自己套上枷锁。网络“家长”键盘打得噼啪响,自己面对偏见却只会妥协,只会对别人的进步开刀。何其消极,何其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