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王成栋 侯冲 郝飞

“趁着还能动,就要有志气,不能光靠政府兜底。”7月30日上午,提到为啥要复垦撂荒地,正在田头开挖排水沟的杨德顺抬起头,向上扬了扬脖子。

今年60岁的杨德顺,是南充嘉陵区世阳镇小石垭村12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外人眼里,这个和身患残疾的儿子相依为命的老汉,完全可以在家等着吃低保。但是今年春天,杨老汉拎着镐头,把全村70多亩撂荒地全部复耕。眼下,曾经长满杂草的撂荒地上,长满了红彤彤的高粱。这里,已经变成了酿酒专用粮基地。

2015年,他和儿子被嘉陵区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考虑到他年纪大了,唯一的儿子身体残疾无法劳动,当地将其纳入低保户范畴。这让杨德顺和儿子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但也让他觉得日子没了滋味,“逢年过节区上、镇上搞慰问,钱和米面油,我都比别人拿得多。但这不光荣。”杨德顺说,后来遇上这种慰问活动,自己干脆找借口躲起来不去。

“不能‘吃闲饭’,得干点啥!”杨德顺说,2016年开始,他开始尝试养猪、养鸡,但苦于没技术,收益并不高。去年底,他盯上了村里的撂荒地,“思来想去,当了一辈子农民,还是种地最在行。”

去年春节期间,趁着各家各户返乡的机会,他拿出养猪攒下的积蓄,以每亩150-180元/年的价格,流转了70余亩撂荒地。

不过,村里的撂荒地大部分已经荒芜好多年,如何恢复生机?咋能赚到钱?

“我们听说了他要复耕撂荒地这个事后,就开始积极协调,帮忙想办法。”世阳镇党委副书记李根介绍,在镇政府的协调下,杨德顺与当地的酿酒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双方约定:前者所生产的酿酒高粱由后者按照2.6元/斤收购,而后者将提供复垦复耕和种植期间必要的技术、农资支持。一番努力后,地还是那些地,只是长满了红彤彤的高粱;人还是那个人,只不过由贫困户变成了种粮大户。

李根透露,农业部门的测产显示,杨德顺复垦的撂荒地上,每亩高粱产量有望达到380斤,每亩产值逼近一千元。“我算了下,大概总共能卖七万多。”杨德顺说,如果高粱收割一切顺利,将在年底前申请暂停低保发放,“我还能种个几年,钱拿去帮其他贫困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