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吴梦琳

8月3日,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川日报社等单位联合发起的“安逸四川”征文大赛正式启动,面向全球全国全网征集游客在四川愉快游玩的安逸故事。

“安逸”,可谓是四川人说话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了,究竟什么是安逸?四川日报将采访专家团,从不同角度解读安逸。

在省社科院研究员、巴蜀文化专家谭继和看来,安逸的含义和内容很丰富,其所代表的精神内涵,最早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古蜀先民向往羽化升仙、探索宇宙的神仙道精神,传承至今天,成为是四川生活方式的典型表征,也是四川人生活态度和心灵享受的最高境界。

“安逸”二字源于《诗经》

“安逸惨了!”

在今天,“安逸”是四川特色方言,谭继和说,实际上“安逸”二字最初源于《诗经》的“安之逸之、适之豫之。”并不土,反而是十分文雅的。

谭继和说,安逸的含义十分广泛,可以形容具体的某一项物质,也可以表达一种不具象的观感;既可以表达美丽、精彩,也可以体现痛快、舒服,还可以抒发轻松、舒畅之意,总之,安逸体现出了一种逍遥自在,“逍遥自在似神仙,行云流水随自然。”

谭继和认为,安逸这样的四川特质,并非近年得来,而是根植在巴蜀文化中一脉相传的,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古蜀时期的神仙道精神。

“在三星堆和金沙遗址的出土文物中,有大量的鸟的形象,在古蜀先民眼中,鸟能够自由翱翔,探索上天,通过神鸟畅想着飞向太空、飞向宇宙。”谭继和说,同时根据扬雄《蜀王本纪》记载,“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濩,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去。”几代蜀王皆羽化成仙,这些都说明在古蜀时期就已产生的向往自由、遨游天际的逍遥的神仙道精神。

到后来,司马相如、李白、苏轼等历代四川人身上,也体现出了这样一种神仙道精神的传承。谭继和说,司马相如所作的《大人赋》,描写“大人”驾云乘龙遨游仙界,充满神秘梦幻的想象力。李白,不管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或者是“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还有“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等等诗句,在他浪漫笔触下,蜀地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在谭继和看来,从古蜀先民到现代四川人,正是这样一种逍遥自在、行云流水的浪漫的神仙道的精神一以贯之,传承凝结成了今天的“安逸”。

“安逸四川”是一种心灵最高境界

谭继和说,安逸这样的一种精神,融入到了四川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文化旅游中,尤为典型。

四川的游乐文化由来已久,巴蜀之地山川秀美,自然条件优渥,优越秀冠的天府之国,给了川人游乐的良好条件和优秀资源,明代人何宇度这样记载:“岁时游乐,自古为盛。”

谭继和介绍,在唐宋时期,四川的游乐文化十分发达,在全国都很有名,拥有各种丰富多彩的游乐活动。尤其在成都,江水穿城而过,造就了有名的浣花游江,这是由官府组织的游乐活动,从官吏到民间百姓,都纷纷参与,十分热闹,有不少古代文献和诗词,都记载了这一盛况。

拒记载,宋代治蜀名臣张咏,担任成都知府期间,顺从蜀地好游乐的民俗而组织浣花游江,并且亲自带头担任“浣花遨头”,将蜀地的游乐推向高潮。这样的全民皆乐的风尚,也感染了许多来到四川的文人墨客。陆游诗云:“遨乐无时冠巴蜀。”柳永、仲永等,也描写过蜀地游乐之盛。而另一位宋代成都知府京镗,也这样写道:“蜀人从来好事,遇良辰、不肯负时光。”

“所以在唐宋时期,四川就已经形成了旅游形态的多样化,所谓的多样化,不只是指各种各样的山川、物质享受的旅游,而是在旅游中所进行的心灵享受,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人生境界。”谭继和说。

在今天,从文化旅游的角度来看安逸,谭继和认为,安逸四川,也代表着文化旅游的最高层次的一种状态。“从自然资源角度来说,我们拥有锦绣四川;从人文资源角度来看,我们拥有诗意四川;而从最高层次的心灵享受角度来看,我们拥有安逸四川。”谭继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