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 摄

川报观察记者 唐子晴 攀枝花观察 彭莉

7月27日,攀枝花市人民政府与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建立完善合作机制,在信息共享、政策咨询、课题研究、人才交流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推动双方在多方面、深层次、广领域实现互利共赢。

“前期调研攀枝花给我们上了很多‘硬菜’,希望今天通过研讨能有更多‘新菜式’上桌,时间有限,大家都说一些干货。”随后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研究院付才辉言简意赅,开启了攀枝花全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研讨会。

院地合作,为攀枝花“融圈”提供高校智慧

6月中旬,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和研究员付才辉联合发表报告,其中提到启动“新三线建设”、按照“因势利导”和“倒弹琵琶”的发展思路,按“圈”规划融合发展等建议,让攀枝花干部群众倍感振奋、信心大增。

随后,课题组应邀走访调研了钒钛新城、攀西科技城等40多个点位,对攀枝花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为攀枝花全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问诊把脉、破题指路。

“可以加强军民融合,将攀枝花农产品传播向全国。”“通过建设区域开放中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南向开放,以开放促发展、促创新。”研讨会上数十位来自高校的专家学者“线上线下”同步开启“头脑风暴”,从多个角度对攀枝花发展和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提出建议。

赋能“老三线建设”向“新三线建设”转变

作为因三线建设而生的城市,攀枝花建市之初便承担开发国家战略资源的宏图重任,开发建设55年来,紧密承接三线建设、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等国家大战略,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梳理产业经济区,发现攀枝花有很多‘牌’可以打,新时代攀枝花‘新三线建设’也可以‘上山进洞’。”付才辉认为,攀枝花在优势产业发展方面,潜力强劲。

“攀枝花是成渝双城经济圈的飞地,是南向门户,是通往南亚、东南亚的最近点,地位非常特殊。”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长江上游研究中心主任李敬建议,利用南端优势,补开放短板,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这一观点在攀枝花全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4+2”工作举措中也有所印证,其中明确提出畅通内外大通道,建成成渝地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开放发展战略枢纽。

当前,攀枝花正处于加快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发展中面临着经济总量不大、产业结构不优、发展层次不高、钒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低、交通瓶颈制约突出等困难和挑战,初步明确了攀枝花全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4+2”工作举措。

此外,攀枝花还将加快建设钒钛新城和攀西科技城、增强创新发展能力、提升宜居生活品质。结合实际需要,加强生态环保协作,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生态屏障;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构建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