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指导资格证,7980元代考包过;整理收纳名师培训,10天速成取证;碳排放管理高级证书,兼职挂靠月入过万元……近年来,不断涌现的新职业让不少劳动者“心动”,希望学习相关技能“持证上岗”。2015年以来,人社部已经发布了4批、56个新职业。然而,由于新职业尚缺乏统一的职业技能标准和评价机制,一些培训机构利用劳动者希望“一证傍身”的心理“乘虚而入”,不仅培训质量参差不齐,证书含金量也难以辨别。(2月28日《工人日报》)

“持证上岗”本是好事,一方面通过职业培训,提高从业者的职业素质,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管理,然而,前提是“证”必须有一定的含金量,符合“标准”,培训是规范的。可事实上,新职业考证乱象丛生,从业者付出了不菲的低价,却只得到一张没有价值的“证书”,如同废纸一样。

新职业考证乱象造成的原因是,新职业和相关技能标准的发布严重滞后,再加上监管不严,或是处于无人监管状态。新职业考证乱象如果得不到根治,则不利于新职业长远发展,如果不及时加以规范,新职业、新工种的社会认可度就会降低,更不利于从业者的职业发展和技能水平提升。

一边是考证价格贵,一边是证书太多,不知道如何选择。不要让新职业从业者陷入“考证迷茫”。首先,发放证书的机构或企业要具有权威性,一方面符合国家标准,另一方面培训严格、规范,而不是出现疑似“卖证书”现象。有的证书含金量实在太低,只要交钱,在网上学一下就可以拿到“证书”,这对于从业者的职业技能来说,并没有得到提高,也不利于职业发展。这样的证书自然也难以获得社会的认同,并没有实质性意义;其次,“证书”数量要有限制。一个行业如果需要的“证书”太多,并不是件好事,这会给从业者带来极大麻烦,为此要付出更多的精力、时间和金钱,更无益于职业技能的提高;再次,监管要严,处罚要重。要把好入口关,从严遴选、发布符合条件的评价机构,实行备案及黑名单制度。从业的证书培训不是件小事,需要慎重对待,不是谁都可以培训,不是谁都可以发放证书。要对证书负责,也是对从业者负责,更是对社会负责。

整治新职业证书乱象,不要陷入整治一阵风,不要停留于“治标”,应该着眼于“治本”,唯有将新职业证书培训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才能让从业者享受到更好的职业培训,不再陷入“考证迷茫”。诚然,职业也有优胜劣汰,从业者也会面临竞争,但从业者不该有证书方面的忧虑,从某种意义上说,“考证迷茫”本质是责任错位,管理错位,理应尽快尽早得到纠偏。(王军荣)